让课堂“唱”起来

时间:2016-09-23浏览:682

 

  日前,我校农学院教师英兰在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斩获工科组一等奖。在之前的两届大赛中,生 命科学学院教师吕镇梅和光华法学院教师郑春燕分别荣获理科组一等奖和文科组一等奖。至此,三届比赛下来,浙江大学 已经“集齐”三个组别的一等奖,成绩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天,就让我们从这场比赛说起……

 


  ■本报记者 吴雅兰
    随着韵律十足的音乐,英兰和着拍子,唱起了歌,身后的屏幕上飞出一串串英文单词和示意图符号。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冷凝,几句歌词就把跟农学相关的水循环问题“唱”清楚了。
  英兰(ImranHaidy)是巴基斯坦人,2012年开始在浙江大学农学院当老师。在今年8月底举行的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上,他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人眼球―――这可是第一位参加这项全国竞赛的外籍教师!最终,他凭借极具创意的教学设计、生动幽默的课堂风格和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学,获得了工科组的一等奖。
  在课堂上唱歌,不是英兰特地为比赛准备的“表演”,更不是什么心血来潮。在学校的教室里,他每一节课都会唱上那么一段。
  他说,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课堂是要用来享受的。

  给学习一点乐子
    2002年,英兰来浙江大学攻读植物学专业博士,师从浙大“求是”特聘教授张国平,一边跟着同事、朋友学汉语。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巴基斯坦、英国和加拿大学习的经历,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印象中学习应该是很开心的事,可是我发现中国学生总是紧绷着脸,好辛苦的样子”,他想不明白,找几个中国朋友聊了聊,才知道中国学生压力太大了,“中国有句话叫‘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觉得吧,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浙大做了两期博士后出站,英兰当上了老师,他就在琢磨着,把自己熟悉的西式教学方法融合到中国的课堂上去。可是,中国学生严肃惯了拘束惯了,怎么让大家能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呢?
  他想到了唱歌。“不一定每个人都擅长唱歌,但我想大部分人都喜欢唱歌。”英兰上的课叫《植物生理生态学概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识课,学生们年级不一,专业背景也不一样。他特地上网搜集了一些农学科普类的歌曲视频,旋律简单容易上口的,把歌词改编下更贴近课程内容,再做一些图片说明、动态示意图,加工完成后,他先把歌练熟了,再带到课堂上去。
  当一堂课的知识点学得差不多的时候,英兰笑眯眯地说:“刚才我讲了这么多,现在来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底下的学生一阵纳闷,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有的甚至开始紧张起来,“是不是要小测验了呀?”
  英兰一张嘴,学生一片骚动,“老师居然唱起了歌!”再一听,可不是什么流行歌曲,唱的就是刚刚学过的内容。
  “我要你们一起唱。”不一会,几位学生就被邀请上了台,轻轻地跟着英兰唱起来,台下的歌声也慢慢响了起来。
  其实,一开始英兰也会有点担心,怕学生们不接受这种方式。课后他跟学生们交流了下,学生们说,一开始选课的时候看到课程介绍是双语的,老师是外国人,就想到了上课可能会不一样,但没想到,会这么不一样,“我们喜欢听你唱歌!”

  用辩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放松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英兰从朋友那里学了一句中国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说:“这句话很好。老师不应该只告诉学生,这里是考试重点,那个要背出来,老师要让学生想自己想的。”
  在每堂课的最后,英兰会抛出四五个问题,让学生们回去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思考,下节课来回答。比如,在讲到植物生长与氮的关系的时候,英兰给出的问题是:是氮素吸收取决于植物的生长速率还是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氮素吸收?
  显然,这样的问题是需要辩证思考的。英兰不会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们用一条条的理由来“说服”他。有时,英兰还会让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辩论。他自己站在一旁暗暗观察,哪位学生是认真思考过的,哪位学生的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哪位学生的话比较少。
  “现在的学生多是90后、95后,他们独立性较强,敢说,敢做,敢于展示自己,思维活跃,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辩论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互动方式,这样学起来就会带劲多了。”英兰说,这样的课后作业效果很明显,因为如果不进行认真的全面的思考,很容易就被人家驳倒,或者对方提出一个问题,会回答不出来,“为了能赢,大部分学生都会充分准备,而且辩论的时候,说的人在不停转脑子,听的人也在思考,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十分投入。”
  除了辩论,英兰也会鼓励学生上台用英文解说他们的PPT,并让其他同学提建议或意见。“英兰老师有很多引导我们主动思考的点子。比如,讲植物与水的关系的时候,他就搬来了两盆植物,让我们自己观察分辨哪盆是缺水的,哪盆是不缺水的,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并且知道是如何应用的。”英兰第一年开课时的学生韦荔全说,至今他仍记得第一堂课英兰让他们思考的问题,“植物有感情吗?”

  上课第一件事关手机
    英兰一直强调师生平等,他总是对学生说:“中国学生都很尊重老师,我想说,老师也很尊重你们。老师之前也是坐在你们的位置上听课,而将来,说不定你们中就会有几位站到我今天这个讲台上来。”
  他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次上课前,英兰都会把自己的手机掏出来,当着学生的面,关机,然后放到桌子远端,“上课就是师生共处的时间,我不希望有人来打扰我们。老师关机了,也希望你们关机,好好听课。”
  听老师这么一说,“低头族”们也默默地收起了手机。
  英兰把学生们比作彩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颜色,都是需要尊重和认真对待的。在讲课的时候,他也会努力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为选课的学生多,教室比较大,英兰在教室来来回回地走,互动的时候,特地多叫叫最后一排或者最边上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课堂的氛围。
  轻松、易懂、平等,英兰的课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课堂规模也从最初的70多人增加到了如今的100多人。当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围在英兰身边不肯离开,有的甚至抱住英兰,哭着说:“老师,以后是不是见不到你了呀?什么时候能再给我们上课啊?”
  英兰拍拍学生的肩膀,说:“我爱你们!我会更努力的!”

  在母校当老师最幸福
    其实,早在2012年8月底刚入职的时候,英兰就在学校新教师始业教育培训课堂教学技能展示大组竞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国家教学名师、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听完英兰的课,对他说:“看得出你有自己的特色,很有潜力。”
  2015年他从学院比赛开始就连续夺冠,一路走到了全国决赛。每次比赛,都是一次锻炼和提高。在准备全国赛的时候,他3个月没有休息,不断修改教学设计,有时候半夜睡了一半还会爬起来写PPT。他一直记得陆国栋和导师张国平以及工会老师给他的鼓励,“讲出你的风格就好。”
  说起张国平,英兰一脸的崇拜感。“张教授是我的偶像!是他让我爱上了老师这个职业。”
  当初,教师并不是英兰的首选。他一直想的是像他爸爸那样做个飞行员,但到了高中,视力掉下来了,飞行员当不了了,英兰才打算“转行”,改走爷爷和妈妈的教育路线。“不过,那时候我对老师并没有什么想法。”
  英兰读博士的时候,张国平带着他去课堂。当英兰一大早来到教室时,总是发现张国平已经在做课前准备了,“原来他每次都提前15分钟到。从张教授身上,我学到了准时、负责和奉献。”
  有一次,英兰请张国平去他的玻璃实验房看看大豆的生长情况。“我记得天很热,张教授就挽着袖子跟我一起拔土里的杂草。他那时是副院长哎,却像带小朋友一样手把手地带我。”从那一刻起,英兰决定要像导师那样做一个好老师。
  “能留在母校当老师,是我认为最幸福的事。”在浙大完成了两期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英兰以其丰富的研究履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成功通过了母校的面试,并在2015年晋升为副教授。他说,浙江大学对他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他和各国同事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也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推广,取得了显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