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追踪”台风“尼伯特”的日子

时间:2016-09-23浏览:348

 

  ■学生记者 王天泽
    已经晚上九点半了,看到新一期台风报告单新鲜出炉,大气科学专业的邢书强打了个哈欠,走向自己的宿舍。而他的“师父”,当天的领班,还要留在岗位上继续做气象分析,关注台风的实时情况。
  这是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来临时,温州气象台里的一幕。从7月4日到8月2日的四周时间里,邢书强在温州气象台经历了一次难忘而有意义的天气预报实习,内容包括了解现行的气象系统管理、现代化建设和天气预报业务现状。在此期间,他还参加天气图和预报会商的跟班实习并参与日常天气预报的制作

    跟踪台风的一举一动
    虽然实习生的工作大多是学习和辅助性的,但当短学期遇上台风,邢书强也跟着体验了一把气象局启动二级警戒状态时的工作强度。
  在台风抵达的48小时警戒线之外,气象员们就在关注它的路径、发展强度,每六小时发布一次台风报告单,上面有台风的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可能给市区带来的影响等重要信息。到48小时内后,每三小时发布一次报告单,并开始评估风力和降水强度,还有台风可能会造成什么灾害,并给政府和相关部门预警,等到台风进入24小时警戒线后,每一小时就要发布一次报告单。
  这样实时播报台风动态,气象员们要全体加班,邢书强他们原本的工作时间是每天早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但台风来临时,大家都“晚上自觉去加班,到大约九点半才走”。

    天气会商里的“大视野”
  早八点,天气会商准时开始,前一天九点半才回到宿舍休息的邢书强已经坐在了会议桌前收看。天气会商,是指预报员们在制作天气预报时一起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及其依据进行讨论,这对做好预报结论十分必要。
  每天8点,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中央气象局与地方气象局的会商都会如约而至,下午2点半,则是是省里各气象局的会商。在天气会商中,上级发表意见,下级讨论,最终拟定合适的预报结论。因为天气预报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各气象台可能会“各抒己见”。
  聆听前辈们就同一问题的不同讨论,邢书强有了很多收获。他感慨道,每天的天气预报都是无数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讨论得出来的,准确率已经非常的高了。“但预测天气本身的难度就很大,我们要理解预报员的压力,时常关注他们的天气预报产品。”

    一天一位老师传授“秘籍”
  “追风”途中,前辈的指导不可或缺。除了一位主要的实习生负责人,邢书强他们主要跟着当天的领班工作,遇到不懂的就向他请教,一问一答中,天气预报的“武林秘籍”就出来了。
  有一位已经是台里的高级工程师的浙大学长雷达短临预报能力很强,邢书强在他当班的那天向他专门请教相关问题,学到了很多。邢书强说,书本上学到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当中,而这次短学期跟着前辈们学习,他知道了怎么根据当地的情况调整预报,山区、海岛、草甸,都有不同的模式。“亲身经历预报得出的经验,更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邢书强说,短学期帮他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回顾这次短学期,邢书强对气象预报员这个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们预报员责任很重,重要灾害一来,各个部门都在等我们的判断。准确预测哪里降水,能气象预警避免灾难的话,我们会特别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