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鸣: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时间:2016-09-30浏览:945

 

  ■学生记者 张飞宇
    从2013年到现在,陈再鸣副教授来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已经3年时间了。3年带来的改变,对景东来说,可谓是脱胎换骨。大山中的实验室,为景东野生菌资源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野生菌驯化及生态栽培,为景东产业扶贫开拓了思路。当地合作社联合种植户,外地企业入驻景东……陈再鸣投身于大山上,与野生菌打交道却乐此不疲。身为“大山土地公”,他做足大山文章,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摸清家底,在大山中建实验室
    得天独厚的菌物生长环境,丰富的植被资源,取之不尽的菌物生长基质,使景东成为云南“野生菌王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目前云南有野生食用菌850多种,占全世界2000种食用菌的43%,占中国938种食用菌的91%。而单单景东地区,野生食用菌种类就占云南的30%左右。
  恶劣自然环境中开拓的交通,极大阻碍了景东野生菌资源的开发。比交通更致命的,是菌类资源的无序利用。农户上山采菌往往“一锅端”,凭着习惯,看见可以食用的野生菌,不论品相与生长程度,直接采摘。这种粗放模式既破坏资源,又使野生菌商品性差、不利存放,价格低且往往由于销量有限而变质,惨遭丢弃。
  “要想发展景东的野生菌产业,一定要摸清资源家底。”陈再鸣说,“每次去景东,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对野生菌资源的调查。”2013年的5月,他到达景东后,就马不停蹄与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身着专业设备,在大山中穿梭。
  每一片大山都是收集野生菌资源的宝地……在景东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海拔2300米的地方有一个实验室―――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这间实验室,是陈再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抓手。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为景东野生菌开发“造血”,就成了陈再鸣首要的任务。目前,实验室已具备对野生菌根菌研究、标本鉴定、纯菌分离和扩繁等多种功能。实时监控系统更是为这间实验室如虎添翼,“只要信号稳定,我就可以透过屏幕连接到实验室的场景,实时答疑解惑,非常方便。”


规模生产让“小香蕈”们原汁原味走出景东
    在陈再鸣老师3年帮扶景东之路上,实验室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劳。然而,谁能想到,当初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起因竟然是与当地一种珍稀品种“小香蕈”的偶遇。
  2013年5月19日,适逢雨天,陈再鸣在景东一家餐馆前面的树桩上,发现很多小小的菌类。起初,他以为这些只是普通的野菇,但经当地农户介绍,这是被当地消费者十分推崇的野生“小香蕈”。得知新大陆的他十分兴奋,“我连夜赶往组培室,开展菌丝分离实验。”近3个多小时的努力,到晚上12点左右,获取了十几支小香蕈分离物。后经过3年驯化培养,陈老师将这些分离物变成了可人工栽培的纯菌种。这是完全利用浙大科技在国内获得的第一个景东野生香菇纯人工培养物。
  起初,陈老师想将野生菌引进到江浙沪等地区进行销售,无奈经过长途运输,到达杭州后,野生菌已腐烂变质,品相不佳,商品性大降。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陈再鸣萌生了生产具有景东特色的原汁原味的高质量野生菌产品的想法。于是,生态栽培的野生菌,成了精准扶贫的“生力军”。
  什么是生态栽培?简单的说,就是将通过分离、驯化和繁育获取的人工纯菌种,将其回归到森林生态系统中,使其与森林系统和谐共生,在保护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持续性地获取野生菌资源,做到资源永续,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经过3年努力陪养,陈再鸣和本土研发团队已成功获得景东特有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纯菌种。如今6处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规模化生态栽培。经栽培获得的具有景东特色的野生菌,成为了当地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灵芝成为精准脱贫的特色“杀手锏”
  独特的气候,让景东的大山得到了灵芝的青睐。
  谈及灵芝的栽培时,陈再鸣说:“一般认为伐木种灵芝,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持续发展,所以常规发展模式很难在景东落地。”看到景东满山遍野的桑树,他在想,这是为灵芝寻找栖息地、培育景东特色灵芝产业链的最佳途径。于是,凭借多年在浙大进行桑枝食用菌研发的成果积累和特有的产孢灵芝品种,发展景东桑枝灵芝产业的思路就应运而生。
  景东气候宜人,既有利桑树生长,又有利灵芝繁育,将二者结合,生产景东特有的桑树灵芝孢子粉产品,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灵芝孢子粉商品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是发挥景东资源禀赋、培育高科技产业、从而实现科技扶贫的好项目。2014年,陈再鸣老师就向当地提出种植灵芝、生产孢子粉的提议。
  设想总是非常美好,然而,每亩地4万多元高额的投入,即使预期收入极高,当地农民仍是望而却步。想到十几年在浙江省仙居县做科技特派员的经历,陈再鸣老师立刻意识到当地农民的顾虑。“当时,我在仙居县推动发展木耳,如木耳冬天在大棚中栽培,可以提高品质,获得较高收成。但是,当地农民看其他农户没有用大棚,而且靠天吃饭,不敢轻易冒险,没有人尝试。”
  于是,陈老师为景东引进浙江的两家合作社,去景东种植灵芝,建立示范基地,为当地提供60余工作岗位,还让浙大校友企业收购灵芝孢子粉,且让利菇农,为种植户打下“镇定剂”。两年过去,灵芝项目已为景东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现在5处栽培基地,约60亩的栽培面积,预计今年为种植户带来近600万的农业产值。

产业合作社迎来野生菌种植新天地
    身为景东当地药食用菌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华将陈再鸣到来三年的工作都看在眼中。“没有陈老师的景东食用菌产业,就像是没有活力,只知道重复着之前的工作。”刘华说,“陈老师的到来,为景东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更好的菌种,更高的菌袋成品质量,更宽阔的市场。”
  刘华是最先与陈再鸣对接进行野生菌产业脱贫的对象之一。他的合作社刚刚起步之际,陈再鸣帮助他申请项目、培训技术、联系参观。之后,实验室里驯化成功的菌种,交给刘华扩繁,制作出品质优良的菌袋,再卖给当地合作社社员进行栽培,到收获的季节,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规模化的种植,让景东菌类资源无序利用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些改变,更是为景东特色的野生菌走向普洱、西双版纳人们餐桌贡献一份力。
  合作社在景东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大,他们是野生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可以“赊账”来购买菌袋,这种“凭个人信用得到生产资料”的模式,让贫困户也有了发展的动力。
  陈再鸣将他在景东科技扶贫的探索,归纳为“大学+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科技扶贫新模式。在他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建立了茯苓、灵芝、小香蕈等示范基地,带动了野生菌产业蓬勃发展,推动着精准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