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感言

时间:2016-09-30浏览:415

 

在点滴中实现自我价值
    汪自强教授用毕生所学去增益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民,不是简单的奉献人格和所谓“种子精神”所能概括的,我想应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吧。实现自我价值,应当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了。而我也要在之后的人生中,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如在这次社会实践中,由我主笔的稿子荣登了浙江新闻网,便是我自我价值的一点实现。尽管熬夜写稿十分辛苦,但正因有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回想起那个夜晚,满是满足与欣慰。
                 ――宫曼

爱上泰顺
    六小时的车程,颠簸了一路,我们终于来到泰顺,并跟随着浙大科技特派员汪老师“走进”泰顺。在这里做了11年的科技指导,汪老师已经是一位“泰顺通”了,第一天就开始向我们介绍泰顺的风土人情,言语中透露出对泰顺的喜爱。几天时间,我也逐渐爱上了泰顺这个地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这个暑假有幸来到这里,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学习汪教授的精神,收获颇丰。
                 ――关成聪

像母亲一样
    在餐桌上和汪教授和当地的人一起吃饭总是很有趣。当地人会指着一盘菜说:“汪教授,这是您引进的大豆,您要多吃一点。”“汪教授,这是您引进的黑米,您要多吃一点。”……听起来很有趣。这也是汪教授的幸福吧,作为一个农学专家,最幸福的也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自己耐心选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让当地从农业贫困,从外地买粮食到可以自产自销,会不会有种母亲看着自己孩子长大的欣慰?
               ――许亦颖

与农民“打”成一片
    这位被村干部称为“科技财神爷”,被当地农户当成兄弟的教授,他身上似乎有着超强的人格魅力。从养蜂场到农业合作社,从生态鱼塘到最美茶园,我们碰到的每个村干部或是采访的每个农户,对于汪教授的赞叹和感激之情都是发自肺腑的。偶然在路上碰巧遇到的农户,汪教授也会亲切寒暄,询问近日农作物的种植状况。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为了农户无私奉献,敢于担当而又脚踏实地的精神。
                ――雷洁茹
感谢种种遇见
    泰顺的社会实践让我们遇到了像汪自强、尹兆正教授这样的学富五车却最接地气的“浙大老农”,让我们遇到了像泰顺县科技局曾顶满局长、夏克英副局长这样古道热肠、平易近人的领导干部,让我们遇到了像泰顺电视台的赖淼莲这样兢兢业业、怀揣新闻理想的媒体人,让我们遇到了像彭作生、严立超这样淳朴勤劳、懂得感恩的当地农民,也让我们遇到了来自浙大,有着共同梦想的彼此。
                ――王方
满怀敬意地拍摄
    在泰顺的那几天,一大早就起来和汪自强教授去山里拍摄他的工作。无论是酷暑还是下雨,汪教授都是戴着一顶草帽亲自指导农户农业技术。深山里到处跑是一件很累的事,汪教授却始终精神头十足,实在感动又佩服。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这个站的上讲台又下得了农田的人,带给我的思考却还在,也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