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流动支部”建设不再难

时间:2016-11-18浏览:409

 ■本报记者 吴雅兰
    “颜知之同学在主动性、专业能力(数据分析)、团队合作多个方面表现良好,为我们实际业务的推动起到了比较大的帮助作用。在我们大部门的实习生面试结果中排名靠前。”看完阿里巴巴公司发来的学生实习反馈,胡昱东的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胡昱东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每天上班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学院的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看看学生党员们的最新情况。特别是那些在外地实习的几百名学生党员,最让胡昱东牵挂,学习体会有没有上传,在实习单位干得好不好,都要一一查看。
  “有了这套系统,即使身在异地,我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表现。”

便捷化操作 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由于软件工程硕士特殊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几乎有一整年的时间都在企业实习,而实习的地点各不相同。比如,2015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110名党员,今年5月开始为期一年的长实习,他们分散在杭州、宁波、上海、北京等不同地区。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在一年的实习期内,近40%的党员跑过不同的城市,换过实习单位的就更多了。
  地区分散,流动频繁,如何在异地也能像“同城”一样做好党建管理工作呢?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实践与应用的特性,给学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出了道难题。
  自2012年起,软件学院就构建了一个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整合了所有党员和支部的基本信息、组织生活等数据。登陆平台,点开某位党员的个人信息,活动参与情况、奖励处罚情况、资助情况、谈话记录、实习反馈等一应俱全。点开某一个党支部,则能看到详细的会议纪要和活动情况。
  平台还挺“智能”,每3个月筛查一次数据更新记录,如果发现有在外地实习的学生党员超过3个月都没有更新数据,就会跳出提醒,相关老师就可以联系这位学生,了解最新情况,如果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信息化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曾多次组织专题讨论党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并在开发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院党委认为党建工作信息平台,不仅是为了解决实习期流动党员管理与服务的困难而建,而且对于提升学院整体党建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 关注每一位学生党员
    同时,学院借助平台数据也能关注到每一位在外地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与发展。
  进入实习期后,原有的入党联系人和入党积极分子往往会面临着不在同一城市和不在同一公司的情况,给培养考察工作造成了时空上的困难与阻隔。有了这个信息平台,老师通过多渠道数据整合的方法,将在校期间和实习期间这两个阶段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有机地衔接了起来。
  胡昱东说,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评价可以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来进行,系统正是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比如,有个别学生实习表现不佳,我们就会找学生谈谈,了解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15级学生党员姜冰浩在上海实习,她觉得这个平台就像是一双眼睛,督促着身在外地的同学做一名合格党员。“系统有记录有考核,也能看到同组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让自己不敢放松。”几位在北京实习的学生党员则说,虽然离学校远了,但是党支部建设,党员学习活动没受什么影响,不会有“找不到组织”或是没人管没人关心的感觉。
  这个平台还有一个作用,锻炼学生党员的动手能力。平台里的很多模块都是学生支部以“承包项目”的形式自己开发的,比如,评奖评优模块是移动互联支部做的,信息收集汇总功能是云计算支部做的。“党员的先进性最终是要体现在‘做’上,从一个模块的完成质量上也能看出学生党员的精神风貌和专业能力。”软件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胡高权说。

无纸化阅读 拓展学习新手段
    除了软件学院,浙江大学很多院系在党建工作中都用上了新媒体新技术,开微党课、建新媒体导学平台、上网络培训班、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党章测试等等,这些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的好评。
  法学院的“法学青年”公众号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每周推出一次微党课,一部分是党章党规的基本知识点,一部分是从《人民日报》、“共产党员”微信号转载的内容。第一期微党课发的是《“两学一做”:学要学到位,做要具体化》,不仅解释了什么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做合格党员标准是什么,还详细列明了学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要措施,让人一看就明白。
  微党课通过支部微信群向全体党员推送,知识点全覆盖的同时,先进党员的优秀事迹也传播开了。一位学生党员说:“以前都在书本上学习,现在翻翻手机也能感受红色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