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南疆的大地上

时间:2016-11-18浏览:439

 

■学生记者 陈宇飞
    今年7月,浙大党委宣传部与建工学院两支实践团队共同奔赴南疆。这次实践围绕着王建江老师在南疆的盐碱水治理项目而展开,聚焦点是“水”。

南疆的水:水资源与盐碱化
    许多人对新疆的第一印象是干旱。的确,这片土地大部分被沙漠和戈壁覆盖,只有沙漠边缘才有小块绿洲。不过在此行的目的地阿克苏,实践团并没有强烈感受到这种干旱。但是隐性问题往往是无法轻易观察到的,南疆水资源的一大问题就是盐碱化。农民在沙地上挖坑,把水灌入其中,到夏天就会蒸出白花花的结晶。这里水的矿化度可以达到10g/L,而农用水的标准是不超过2g/L。
  南疆的沙漠之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天山冰雪融水也会形成补给。但是这里的地下水属于咸水,不能直接用于灌溉和饮用。在耕种时要进行冬春两次灌溉,这样可以使土壤中的盐分被压下去,满足植物根系生长的需求。
  用于灌溉的水一部分下渗为地下水,一部分会排放到沙漠中,之后被回灌到农田里。但是用于冬春灌的水都是矿化度很高的盐碱水,排放后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找水:行经各处水源地
    王建江是浙大建工学院水利系教师。2014年9月,他被选派为中组部第八批援疆干部,担任塔里木大学水建学院副院长。飞抵阿克苏后他乘汽车去阿拉尔。在路上,同行的干部们抵挡不住旅途劳顿,纷纷睡去,只有他仔细观察窗外的景象,发现两旁的农田里不时露出白花花的一片,上面寸草不生。他当时就意识到自己也许可以从这一现象入手做一些研究。
  王老师和他带领的学生团队这次来到南疆,主要是为了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取样,之后把水样带回浙大的实验室进行分析,相当于对南疆的水做一次体检。
  多浪河是阿克苏的主要河流,是当地地表水源的代表。在遍布淤泥的下游河岸,学生团队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进行了取样。阿克苏地区下属的乌什县地下水丰富,在实践团走访的一处农村水源点,只要向下打两三米就可以喝到清冽的地下水。这里的水样是当地生活用水和地下水的代表。
  之后实践团来到了阿克苏以南的阿拉尔市。进入市区,沿路莲花样式的路灯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每次看到这些路灯,我就知道我又回到了阿拉尔。”王老师对这里饱含感情。学生团队也在流经这座城市的塔里木河取样。

治水:在南疆大地上扎根科研
    发现盐碱水问题后,王老师首先想到了海水淡化的方法。海水淡化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用在这里成本显然太高了。此外还有利用水盐密度不同实现自然分层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不适用于日处理量几千吨的项目。
  王老师介绍他采用的是膜处理方法,将淡水从盐碱水中分离出来。在实际处理中,把分离出的矿化度0.5g/L的纯净水与10g/L的盐碱水相勾兑,使勾兑后的水矿化度小于2g/L的标准,这样可以将成本降到每吨0.8元。而且现在膜的成本在不断降低,因此这是一种长期可行的办法。
  不过还有过滤后剩余的尾水需要解决,这部分尾水含盐量高,体积也十分庞大,不能依靠自然蒸发。如果将其排入沟渠,那么其中的盐分依然存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尾水中的盐碱是富有经济价值的工业原料,因此还要找出一种更加科学实惠的方法。王老师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处试验基地,也就是亿利集团在阿拉尔的治沙基地。
  目前,王老师的援疆任期已经结束了,不过浙大与南疆间的情缘还会持续,目前孙志林、杨岳平等教授组成的团队正在推进这一项目。“我相信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王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成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南疆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