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

时间:2016-11-18浏览:2456

 

韩惠霖老师与直径5米大钢球
    流体力学实验室为了模拟超音速(气流速度大于365米/秒)气流实验的装置,即超音速喷管做几秒钟的实验,由韩惠霖老师等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以这个16大气压5米多直径的大钢球为例,从加工单位运输到实验室、安装调试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他均动手操作,花费了一年多的心血。

月牙形加强肋: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洪嘉智等老师创造性地提出用月牙形加强肋支撑压力叉管,并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复杂应力的强度计算,得到了应力分布场,结构复杂、尺寸庞大、工作量巨大,并由丁婉英带队去工地实际测试,坐卡车在悬崖峭壁的山路上行进,人人心惊胆战,在荒山陡坡上与建设者一起吃大锅饭、住工棚,工作、生活无比艰苦,完成了测试并得到满意的验证。以后这个月牙形加强肋成果在浙江、四川、辽宁、山西、云南、西藏、新疆等水电站广泛应用,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成果已列入水电站设计规范(SD14-58)。

曹曼玲老师与精品教材
    《简明材料力学》与《材料力学》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认为“不能失传的精品教材”,2012年刘鸿文教授去世后,77岁的曹曼玲等就挑起了重担。2015年在修改“简明材料力学”一书时,她与执笔者讨论修改原则和细节,并把33万字的书稿逐字、逐句、逐图进行校对,付出大量心血协助完成“互联网+”时代扫二维码看微视频的新形态教材。

到浙大已60年的一根不起眼的断轴
    1956年第一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吴介卿去杭州南星桥机车修理厂,向厂方要了这根因“疲劳”断损的轴,使学生实验课均可看到疲劳断坏样品的断口截面上的力学特征。
  这二段轴重约70公斤,当时用三轮车花了三小时从从南星桥一直连推带拉运到玉泉校区,花费11元,比当时助教工资的五分之一还多。

王仁东:尽毕生之力,奠力学之基
    王仁东是我校力学和化工机械两个学科的奠基人。他始终亲临教学第一线讲授主干课。他善于利用身边生动形象的实例,阐述抽象的力学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如在讲薄壁容器课时留下的至理名言“哪里有曲率变化,哪里就有弯矩”在时隔50年后还在当年的同学中传诵。当年教研室教师绝大多数出身工科专业,自身数学,力学基础不强,他就亲自为大家讲授弹性力学和复变函数等知识。考虑到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就组织大家钻研引进的教材,分章每周由专人试讲,然后集体进行讨论,讲评,并建立了集体备课和助教开课必须试讲的制度。
  我和仁东师的最初接触,是在我念大二年级的时候,那时,他为我们班讲授《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他讲课的语言生动明白,重点放在概念的阐明上,他往往用生活和工程中的实例来阐明力学的基本概念、启发和加深我们的领悟。在定理的推演上,他引进了“矢量代数运算”,在板书中用空心体字母代替矢量,这对当时大二的学生很有新鲜感,矢量运算又简化了数学推演。他采用每周一小测的办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试卷由他亲自批阅,因此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十分了解。他要求新助教多做力学习题,“要把密歇尔斯基习题集做完”(密氏习题集当时刚从俄文翻译过来,有近两千道习题)。他让新助教随班听主讲教师的课,在主讲教师指导下上好习题课。使得新助教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培养了教学基本功,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工作中增长了才干。  (费学博)

汪家�:天体力学先声,百科全书力学主编
    1958年,汪家�老师着手汇集资料,写了《人造卫星的运行理论》书稿。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近18万字的著作,此书是中国首部关于卫星的著作。时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见到这本著作,就曾派专人来浙大,希望调动他加入人造卫星研制队伍。
  此外,汪家�还出版了《三体(太阳、地球、月亮)问题》和《分析动力学》两部著作,显示了当时浙江大学力学学科的实力。
  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胡乔木任总编委会主任,王仁东为委员,汪家�被钱伟长指定为一般力学主编。
  浙江大学参加大百科全书“条目”编写的主要参加教师有:王仁东、汪家�、郭本铁、刘鸿文、蔡承文、费学博、庄表中、恽馥;参加力学词典“词条”编写的主要教师有:汪家�、庄表中、蔡承文、连桂森、范西俊……    (庄表中)

谢贻权:筹建力学专业,推动有限元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校在全国工科大学中首先开始重新建立理科专业。谢贻权受命筹建的力学专业是其中的第一批。他根据苏联有关院校和北京大学的教学计划,结合工科的特点,初步拟定了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按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然后组织全体教师和实验室人员,采取分兵把口的方式,把任务落实到人。
  1975年力学系开始有限元的探索工作,谢贻权和何福保组织了丁皓江、徐兴及郭乙木等教师分别进行平面、轴对称及三维有限元的编程与分析,并进行了实验的验证工作。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手头只有一本简单的计算机使用说明书(光电输入式),没有任何与有限元相关的教材和程序,上机要去上海计算所。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于1976年底编写了《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有限单元法》讲义,对当时在校学生(包括工农兵学员)进行授课,1978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最早的有限元教材之一。随后,又为高校和厂矿企业举办了多次有限元的培训班。    (郭乙木)

沈天耀:风机大王,浙大“吹”出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天耀教授是我校第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离心通风机内流理论及设计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获199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填补了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此奖级的空白。该项目提出了离心叶轮内流的新模型,新建了9个优化设计准则,创立了崭新的离心通风机优化设计系统―――基于射流尾流模型的反―正―反问题设计系统。按此系统设计成的12个系列产品被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本项目成果为我国在“六五”、“七五”期间实现通风机更新换代、降低能耗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1975年开始,沈天耀教授致力于由国家机械部、国家经委及计委组织的全国风机的更新换代工作。他和他的科研集体在“七?五”期间承担了离心通风机的内流规律与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和高效节能风机与鼓风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他在同伴的协助下,创立了“高性能离心风机设计计算系统”,同时还先后开发出十几个系列的节能风机和森林风力灭火机,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流体力学和流体机械方向的两个研究(生)班也是在沈天耀教授的努力下办成的。    (林建忠)

刘鸿文:千锤百炼,铸就教材经典
    刘鸿文致力于教材建设,成绩卓著。先后主编了《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壳理论》,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的一些“条目”撰稿。刘鸿文教授编写的“十五”规划教材《材料力学》已出版至第五版,目前所使用的第五版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批准列入“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力学》发行总量逾200余万册,被台湾地区印成繁体字,在东南亚等国销售和使用。材料力学已形成系列化教材,如先后出版了《材料力学》、《简明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及《材料力学实验》等。《材料力学》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教材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当时我校空白。

费学博:孕育理论力学之根
    1961年,教育部提出要出版全国通用教材,教研组集中了费学博、蔡承文、丁皓江三人,对已有教材作了较大的修订和完善,于1961年作为全国通用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由费学博、蔡承文、黄纯明三人执笔写成《理论力学》(第二版),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由费学博主编,费学博、黄纯明、陈乃立编写成《理论力学》(第三版),该书修改中体系有新的“突破”,作为“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理论力学》第四版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郭本铁:充满艺术气息的中国磁流体拓荒者
    97岁高龄的郭本铁教授是中国研究磁流体力学的开拓者之一,是国内著文全面介绍电磁流体力学的创举人,在气固两相流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他是浙江大学知名围棋手之一,曾获省级比赛亚军。他在京剧和桥牌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曾经担任浙江大学京剧队队长,擅长旦角。在浙江省的桥牌双人赛中,郭本铁曾多次获得冠亚军。

范正翘:创造多个力学系的首次
    范正翘教授是流体力学教研室出国深造的第一人,他带领浙大力学系首次在当时全国力学最高学术刊物《力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他与流体教研室另外三位老师首次参加大型国际会议(第二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他带领流体力学团队首次承办了国际多相流会议;他率领的多相流团队首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他的联系和协调下多名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交流,这些老师回国后成为流体力学专业教学科研的中流砥柱。    (章本照)

庄表中:解甲不归田,心系下一代
    二十年退休生涯,多个第一:第一个参加研究八音琴并发表了五篇论文;第一个获得发明专利的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且研制了326台辐射到国内72个高等院校,与他人合作,获教育部二等奖;国内出版首本“应用理论力学实验”电子教材;为浙大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理论力学创新应用实验室”;出版浙大第一本用“互联网+”技术有二维码可看微视频366个的新型态教材;第一个分析和表演与力学有关的魔术并发表了四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