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智囊团”的三张金名片

时间:2016-12-02浏览:744

   ■文/吴雅兰 陈奕洁
        中国的陆地边境线,从东部辽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连绵两万多公里,镶嵌着上百座边境口岸。
  离沿边地区千里之外的浙江大学,有一群教授,花了几年的时间,沿着陆地边境线走了一圈。他们一次次地从东海之滨出发,跨越千山万水,换火车、乘汽车,甚至坐牛车搭拖拉机,到最偏远的地方去。光是界碑,调研档案里就记录了上百块。他们深知,沿边地区的发展状况,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门面”,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更是占据着重要位置。
  十八大提出“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拉开了沿海、内陆和沿边“三位一体”开放格局。仅仅一年之后,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浙大教授们承担前期研究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2-2020)》就得到了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些教授们,有的是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的专职研究人员,有的是因为西部院这个平台聚集到一起的不同学科的教师。
  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浙江大学共建的研究院,2006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为西部院揭牌奠基并作重要讲话。十年来,在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西部院砥砺前行,通过“小机构、大网络、强团队、开放运作”的模式,汇集浙大老师的智慧,先后参与了一系列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的起草,承担了10余项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应用研究,多份咨询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西部院就像一个号角,吹响了东西共筑中国梦的强音。

千里之外,并不遥远
         浙江地处江南,宁夏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虽然两个“江南”相隔千里,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郭秉晨的心里,宁夏与浙江并不遥远。一来,宁夏特高压直供电给浙江,看不见的电流把两个省区连在了一起;二来,每隔几个月他就能见到浙大来的教授,有时候,甚至同一拨人一年间要来好几次。
  郭秉晨说,西部院和浙大的老师来宁夏调研,经常早出晚归走访村镇,实地调研当地地理空间、产业格局和特色资源等。“本来以为大学老师只是做理论研究,开个会看下材料简单聊聊。没想到浙大老师对考察的要求很高。”
  前年冬天,浙大党委副书记、西部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带着专家团来考察,其中就有地处沙漠的宁东工业园。郭秉晨考虑到周谷平是位快60岁的女老师,就劝她别去了,但周谷平不答应。“那可是零下20多度,风裹着沙子吹在脸上跟刀刮一样。”他说,那天考察,没有一人迟到、早退或中间回车上休息。
  其实,再冷再恶劣的环境,只要是工作需要,无论是西部院的专职科研人员还是来自其他院系的教师,都会坚持去实地看看。在中俄交界零下46度的黑河,由于小机场暖气坏了,浙大老师冻得瑟瑟发抖;西南边陲的小村庄里,因为地表瘴气,“房子”搭在树杈上,浙大老师就登上树跟村民们了解情况。
  西部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承担规划类的研究项目,必须做三轮以上调研。像《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样涉及一个省两个自治区的重大项目,周谷平教授和浙大文科资深教授史晋川带队开展的第一轮调研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其中一次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课题组连续坐大巴车历时半个月横跨两千多公里。
  在西部院,一年时间有一半在外面奔波的老师可不少。西部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教授就是个“空中飞人”,当初儿子刚满月时他就去了国务院西部办挂职,如今工作更是忙碌。这么多年,儿子也习惯了他的忙,以至于儿子一看到他在家就激动万分,渴望地问:“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够陪我打打球爬爬山啊?”
  调研回来,写规划也是一个殚精竭力的过程。“我们的规划一般都非常细。比如规划一个工业园区,做什么项目,怎么来支撑,怎么控制污染,怎么招商引资,怎么解决物流,我们都详细计算过”,西部院区域经济规划研究所所长汪建坤说,“有时候规划也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一些政府官员跟我们说,读几遍规划也成半个专家了。”
  为了确定一项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最终文本,西部院老师经常会在北京呆上一周甚至几个月,与国家发改委的同志一起逐字逐句地讨论、修改。研究员杜立民就曾在北京住了1个多月的宾馆,却没有时间出去看看北京的风景。他说:“对于当时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非常珍惜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机会。我也从诸位老师身上体会到了什么叫作求是。”
  脚踏实地不浮夸的工作作风,不调研不发言的工作态度,令很多合作单位印象深刻。作风实,这是西部院的第一张金名片。

别样思维,别样精彩
         西部院成立之初曾有议论:关于西部发展的研究院为何设在浙江大学?对于这个疑问,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国务院西部办主任,西部院首任理事长马凯说了这样一句话:跳出西部看西部,跳出西部研究西部。
  怎么个跳法呢?西部院以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用脑子跳。
  不少地方把煤炭的开发利用当作发展的捷径。某省提出想在某地新建能源化工基地,请西部院做规划研究时特别提出能否借机谋划一个煤化工大型项目。董雪兵等老师实地调研后认为,该项目带来的效益远比不上生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一开始,当地政府还是多次希望从经济增长角度将项目写入规划。“我们一次次沟通,一条条分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终他们同意我们提出的发展思路,尤其对提出的能源资源型地区如何主动转型的思路非常认可。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坚持我们的独立研究是正确的。”
  西部院副院长陈健一次带队去甘肃某地调研。当地官员们重点介绍了他们玉米、土豆情况。但在专家看来,玉米、土豆的产业链开发已经很成熟,当地并没有优势。专家们去村子里转了圈,眼睛顿时亮了―――这里种植有亚麻。当地人司空见惯的亚麻,籽榨出来的油是世界所有植物种子里名列前茅的健康油。专家们做了规划,联系了浙江厂家。经过深加工,亚麻油不仅上了国内超市,还卖到了美国。当地亚麻籽的收购价格由原来每斤3元多涨到了7元多,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问题。
  宜宾的蚕桑很有名。西部院和浙大经济学院联合承担了宜宾蚕桑产业的发展规划,为当地指出了一条蚕桑综合开发的新路。浙大校友,四川省宜宾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林世全介绍说,蚕桑综合开发后,蚕茧质量提升十分明显,蚕茧优质检测率由2011年的8%上升到2015年的60%。“光是这一项,每亩的效益就在8千元到1万元左右。我们有信心,未来四川的蚕桑要看宜宾。”
  不一样的思维,化成不一样的精彩。西部院已经为各级地方政府做了300多个规划,通过智慧大脑给各地带去了新理念新思路。效果好,这是他们的第二张金名片。
  由于给百姓带去了实惠,西部院的老师们也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每年过年,林世全都要给西部院的老师寄他们自己熏的肉。
  2010年,为表彰浙江大学和西部院在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贡献,经教育部推荐,浙江大学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这块奖牌,如今就在西部院陈列室里。

着眼西部,惠及全国
         不久前,西部院迎来建院十周年的生日。回顾十年历程,西部院既坚持了特色发展,又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和层次,紧紧围绕不同阶段国家战略需求和关键发展领域―――从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开展内陆和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及国际次区域合作研究,再拓展到统筹全方位开放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贡献了浙大人的智慧。
  为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西部院即刻组织专家参与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等国家纲领性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努力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连接起来。董雪兵教授等提交的《“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实施路径建议》还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批示。
  为了找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抓手,西部院瞄准了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晴雨表和市场风向标的航运指数,联合宁波航交所承担了“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海丝指数”的研究和推进工作。2015年,“海丝指数”的四条航线指数在波罗的海交易所官方网站发布,并成为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英双方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打造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也被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
  西部院参与过的重大项目里,既有正在徐徐展开的规划宏图,也有已经落地产出巨大成效的研究。
  “教育扶贫”曾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功在千秋。在全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推进上,西部院也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部某些生态脆弱区和特殊贫困地区不适合人居住,但故土难离,即使保障到位,许多“移民”去而复返成了很大的问题。为此,西部院《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移民问题研究》首先提出,“先管下一代”,由国家提供经费,一路给“适龄移民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直至他们有能力在城市就业。“这样至少他们自己不会回到山上去生活,以后在城里结婚生子,甚至会带动父母甚至祖父母到城里生活。”课题组组长陈健老师说。
  研究成果一经上报,得到了温家宝、李克强、回良玉、刘延东、马凯等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刘延东副总理批示认为,“调研和建议极富远见”。此后,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启动了试点工作。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个意见,形成了全国教育扶贫新格局。
  基本公共服务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是我国第一部公共服务领域的国家规划。该项规划的前期支撑研究由周谷平教授和浙大文科资深教授姚先国牵头,整合西部院和学校相关学院成立一流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多终于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规划出台后影响深远,切切实实为群众带来了福祉。十八大后,国家又在这项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新型城镇化、大病保险等措施。
  影响大,是西部院的第三张金名片。
  如今,西部院将以更长远的目光,放眼世界舞台―――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此,西部院联合承办了G20峰会重要配套会议―――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创新、新经济与结构改革”国际会议,参与了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先后举办了1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成立了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和“两山”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筹建中吉(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
         美美与共,西部院正在朝着“天下大同”的目标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