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6年12月08日 访问次数:1131 源地址
个人名片:杜竞杉,毕业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2011级本科生,主修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混合班和材料专业累计排名均为第一,竺可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竺可桢学院卓越奖学金获得者。负责完成国创项目一项,初步结果报告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在UCLA访问期间,由于“杰出的研究和成果展示”被授予CSST Award。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发明专利一项。获建模美赛一等奖。热心于学校和社会工作,积极回馈社会。曾参与援疆工程“杭州-阿克苏中学天文台”项目。文琴合唱团团员,竺可桢学院第一、第二届SQTP评审成员。
竺校长有两个问题,每个浙大人在入校之初都被问到不止一遍,却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真正向自己内心问过这两个问题。颇为戏谑的一个答案是,来浙大混,毕业以后当混混。这段流传于浙大学生之间的调侃在初中时我即有所耳闻,不曾想光阴一恍,自己也已经站在大学的出口。扪心自问,我在浙大做了什么?我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似乎很久没有这样问过自己了,借这次机会我也最终安安稳稳地坐在了电脑前,抱着一杯热水仔细地想了一天。这篇文章讲的故事,发生在那看似光鲜亮丽的“个人事迹”背后。也许平淡,也许散乱的没有章法,但仍然希望它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些许思考和启发。
(一)想去浙大做什么?
有的人说“考败去浙”,看了一圈周围的同学们,有不少好像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我是一个保送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总之没有接受高考的洗礼。在我看来,年轻人的时间如此宝贵,似乎更加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
很感恩我的高中母校,杭州高级中学,让我牢记一句话“莫教冰鉴负初心”。这是一所让许多杭州人骄傲的高中,同时或许也是让不少杭州人咬牙切齿的高中。杭高的文化如此自由多样,以至于许多家长如何也不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在杭高体验着这种备战高考或备战奥赛之外的生活。杭高还有一个更加让家长们不知是爱是恨的社团,叫做天文社。很不幸,我在杭高的天文社里度过了我高中三年的大部分时光。在那里,我似乎觉得大学生活并不遥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尝试着迈出科学研究的第一小步,为一个小小的公式和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许多天文社的毕业生都走上了学术的道路,我想我也是其中同样被科学之美所感化的、为了了解自己所未知的事物而奋斗的一员吧。我想把这种热情持续到大学,当然也持续到今后的一生。幸运的是,通过高中时在天文观测方面所做的小小尝试,我得以直接来到浙大,来到竺可桢学院混合班这个“传说中”的地方。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混合班的培养方案时心里的激动:不低于数学、物理专业的数理基础课程,准硕士生要求的毕业论文,本科导师制,等等,都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奇迹的地方。混合班的名声在外,我们又应该做点什么?
(二)在浙大做了什么?
国立浙江大学曾经是这样一所学校,杰出的文理学院、一流的科学研究,自由的学术氛围和闻名世界的一批教授。 今天的浙大当然也很牛气,这是和几代浙大人艰苦的奋斗是分不开的。来到浙大,被她的历史所深深吸引,也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不辜负浙大的名声,更不辜负对自己的期望。
大一的日子自然是被基础课所填充。许多混合班的小朋友都深有体会,那种清晨站在数分教室外等着保安一开门就鱼贯而入,一分钟内前三排即被填满的情景——这让我至今难以忘记。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更多的时候是东区的盒饭,我完整地经历了从六块开始涨价的全过程,笑),没有任何的纷扰。晚上自习结束冲到东操场夜跑,累的时候在竺院的合唱团唱唱歌,很单纯,很怀念。
大二上学期,有一门“普通物理学实验II”的课程。物理实验中心的老师们很重视这门课,安排了“课题实验”的环节。选做这样的实验,可以一个学期都专注于这一个课题,当然要求也是比常规的小实验要高得多。我选择了一个“超声波的干涉及应用”的课题实验,第一天来到那间实验室,就被惊呆了。里面大约有两整套可拼接的声学实验套件(德国进口的CASSY Lab)、各种不同的压缩气体、几台小型激光器和老的掉渣的氙灯,还有一些十年前的电脑。那天上午我在里面足足“探索”到午后以至于错过了午饭。对于我这样喜欢折腾的人来说,这样一个神奇的实验室自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探索完硬件,最重要的是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都说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难的部分。的确,这花去了我近一个礼拜的课余时间,查文献,列候选,思考利弊,最终确定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幸运最终想出了一个说服了自己的计划,并在一个学期的奋斗以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大二下开始终于收起之前的不务正业,踏踏实实进入了本专业的实验室。我想比较重要的是坚持探索、坚持了解研究的前沿,并且永远不要停下思考的步伐。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太为重要了。这些应该也都已反映在之前的故事中,限于字数就不详细展开了。
留下一些空间谈谈音乐。合唱团是我大学期间几乎唯一参加过的一种社团,一方面由于精力实在有限,没有那么高的智商玩转在多个事务之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一群热爱唱歌的人坐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妙的和声,让人忘记了一切烦恼,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般逍遥。在紧张的学习研究之余,这对我而言大约是放松心情的最佳去处。让我愿意把实验一丢,顾不得晚饭也要赶去紫金港进行排练。
(三)成为什么样的人?
“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是几乎每个小朋友都曾有过的愿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已经磨灭了这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或者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而不敢再次打开它。这让我又想起了之前提及的那句话:“莫教冰鉴负初心”。你的初心是什么?你的初心还在吗?
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名应用科学工作者。科学的话题是无止尽的,我希望能够在了解未知的同时也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些许力量,也算是一个接受了如此多教育的书生回报社会的方式吧。我更希望未来能够留出一部分时间教学和写书,将知识——最起码是我所知道的那一点微薄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不仅是兴趣使然,我更相信这是一种责任。
结语
写到这里篇幅已经有些长了,我却不舍得删去任何一些内容。因为我相信不同人都能在不同小故事里找到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或是新的思考,或是新的经验。总之,希望这篇流水账能够帮助到一些同学吧。
(供稿:学工部 文:杜竞杉 图片设计:苏思玮 策划:宣传部新媒体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