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葛倩倩,药学院药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医学院2015级免试直博生,从事神经生物学的学习与研究。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等荣誉,积极参加中国移植运动会、高校科学营等各项志愿者活动,被评为“三星级志愿者”。暑期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希洛分校肿瘤药理实验室交流实习,完成“Hsp90抑制剂对肿瘤标志蛋白ODC”的调控作用”课题,并获得导师好评。
大学,是孕育无数可能的温床;大学,是扬帆万千梦想的巨港。回首这些年走过的风风雨雨,感触良多,有所得,亦有所失;有所喜,亦有所悲。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只是比较幸运地遇到了一些人和事,一些影响着我不断蜕变的人和事。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大学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希望整装待发的学弟学妹们能从中受益,在奔向收获的大学生活中更好地辨清前行的方向。
因为平凡,所以前行
2011年的那个夏天,我幸运地进入了浙江大学的医药大类。刚踏足求是园,学长学姐风采迷人,周围同学自信活跃,所见所闻都是从未触及的新鲜。回想当时的自己,不善谈天说地之辞,亦无文体之长,自信心直线下降。幸运的是我并没有因此沮丧很久,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光的地方。之后的日子里,我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去医院当过医导,去社区帮老人量过血压……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坚定了自我。即使我未能加入一些大型社团,为那些响亮的活动贡献力量,但是仅仅大一那年我在志愿服务中投入了不懈努力,也让我因缘际会地融入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之中。在他们的交流陪伴下,我正在属于我的天地里悄悄地成长着。
平凡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前行的理由,因为我相信只要前行的脚步从不停下,我们定能看得更广,走得更远。因此我一直非常认真地对待所将面对的每一件事。学习上,我非常注重效率,我喜欢将知识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联系起来,整理成知识树,因而每门课考试前我都能做到成竹在胸。社会工作方面,即使只是一名普通成员,我也要做个最尽职的“螺丝钉”。那年的国家奖学金是意外的惊喜,同时也是对我付出的肯定,并激励着我继续前行。因为不甘于平凡,因为怀有一颗谦卑的心,因为选择一步一个脚印,结果收获一个一个小惊喜,感悟一段段旅程,靠近最初的梦想.
博采众长,丰富自我
浙江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广阔平台。在这里,专家教授褪去神秘面纱,亲切细致地给我们讲解专业领域的知识;在这里,不同专业的学生汇聚一堂,思想的火花碰撞出一个个出彩的结论;在这里,专业领域的导师随时为你敞开大门,帮你梳理人生的困惑;在这里,优秀的学生从不欠缺,时刻激励着你拒绝平庸。我一直以学习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通过参与各种讲座,通过书籍的阅读,我的思考更加深入,对待事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众所周知的道理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与师友的沟通与交流能让平凡沉淀出更醇厚的意味。
“你别看我现在这么厉害,其实你没看到有好几个晚上我都躲在被窝里哭。”,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优秀的人并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败,而是因为他们从不畏惧失败。“大脑是一个善于制造理由的机器”,这句话也曾让我反复咀嚼许久。很多事情都会比你想象中的容易得多。别再过度分析,别再等待正确的时机,一有某个想法就在5秒内施行。如果你能真正逼自己战胜心中的恐惧,去尝试,去寻求帮助,你将发现,行动会带给你怎样的突破。
这几句话我一直贴在桌面,每当我有某个想法(如参加比赛、坚持体育锻炼、坚持阅读书籍等)时,它就会督促我马上行动,而结果确实像它所说的那样,出乎意料的惊喜。猛然回首,才发现,其实最难的不过是跨出第一步。
应对挑战,敢于尝试
大三,是最忙碌,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专业课基本都集中在大三,有很多的课堂展示,而我又同时担任药学院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的副主任,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社团工作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个人又有点倔强,要求每一件事都能尽可能地做到最好。一开始我有些应接不暇,之后我开始制定每周的学习计划,缩减了休闲娱乐时间,并利用好琐碎时间,这才渐渐习惯了大三忙碌的节奏。经过一学年的训练,我的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我之后的科研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虽然当时偶有小抱怨,但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庆幸自己当时抓住了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时常听人谈起“走出去开阔眼界,才能更好地成长”,我心中颇受触动。那年寒假,我想自己出去看看,但是还不具备良好驾驭的英语的听说能力,欠缺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并不完美的面试表现,以及对于自己一个人适应国外生活的担心都不断地催促着我放弃。当时,看着桌前纸条上的那句话,“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真正面临困难的时候,无论如何你都会趟过去。”让我坚定了信念。我对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行了强化,规定自己每天要背多少英语单词,要做多少英语听力等,我甚至在没有接到出国交流项目通知的情况下就已经提前回家办好护照。也许正是我这股傻劲感染了评委老师吧,我争取到了去美国夏威夷大学交流的机会。在那儿,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那儿,我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导师;在那儿,我决定将科研作为我终身从事的事业。
未来选择,听从本心
大四伊始,我们就面临未来方向的选择,段树民院士的青睐对我来说确是一个惊喜。我最终选择了“神经科学”作为我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就对神经科学比较感兴趣,我的SRTP项目做的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我看到身患中风的外婆生活不能自理时,又联系到自己的专业,我突然感到沉重的责任在肩头。我希望将来我所做的工作能为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奉上绵薄之力,或许前行的路还很遥远,但我愿为此不懈努力。
结束语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我只是认真对待自己所面临的每一件事,以学习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应对挑战,敢于尝试自己没把握却很向往的事情,更加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万事最难不过“无愧于心”,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供稿:学工部 文:葛倩倩 图片设计:苏思玮 策划:宣传部新媒体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