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真杯”2015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提名奖获奖者:王骏
【获奖者简介】王骏,环境科学专业的工学博士。
【获奖项目】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在许多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在环境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将石墨烯应用到环境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其对污染物超强的吸附性能,由于石墨烯的环境暴露可能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归趋等环境行为,因此研究石墨烯材料吸附多换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分子作用机理对于评估其环境风险以及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吸附材料十分必要。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对不同尺寸大小的多环芳烃分子萘、菲、芘的吸附行为,结合微观结构观察及光谱分析,揭示了石墨烯材料在吸附有机分子后结构会发生特异性变化,并初步阐明了相关作用机理,对石墨烯材料的有机改性、环境友好材料开发、环境风险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心得】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这已是我来到求是园的第三个年头了。回想进入陈老师课题组以来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充实和有意义。一个人能走多远,在于他和谁同行。我的导师和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非常努力,在这样一个高效的团队里,我也只有奋力追赶,适应他们的节奏,使自己变得更好。浙江大学浓厚的科研氛围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比我聪明的人比我还努力去做科研,我还有什么理由懈怠?感谢陈老师的悉心栽培,我从一个刚入学时连标线都不会做的楞头青,到今天能够在环境领域核心期刊ES&T上发表论文,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总的来说,我的科研之路是比较顺畅的。我经历了从写proposal到开始做实验,处理数据,到写论文,一直到论文修改投稿这一整套科研训练,幸运地在ES&T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难以忘记陈老师给我选定课题时的喜悦之情,难以忘记第一次写好研究计划发给老师后的忐忑之情,难以忘记实验遇到挫折时的懊丧之情,难以忘记陈老师亲自教我分析处理数据的紧张之情,更难以忘记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修改下第一篇论文被录用时的兴奋之情。回望自己的科研之路,感触颇多,有一些心得体会:
1. 做科研要合理规划,先发制人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idea越新,好的文章越好发。但是科研存在竞争,要抢在对手前面,在行动中抓住机会,追求在理论指导下的不可预见性。有了一个好的idea, 首先要把研究意义和能解决的问题想清楚,然后合理规划、设计实验去探索或验证自己的设想。得到结果以后就尽快写论文投稿,不能拖,创新的思维都具有时效性,早一年发和晚一年发接收的杂志可能就差非常大,而且引起的关注度也不能同日而语。
2. 守正出奇
每一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擅长的研究领域,一个新来的研究生进入课题组之后都会面临选择研究方向,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底下不长草。搞科研应当借鉴本课题组的研究背景,却又不固守常规,能突破思维,化腐朽为神奇,做到守正出奇,奇正相生,奇正转换。这就需要多阅读各类文献,多去和不同研究背景的人讨论,因为学科交叉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
3. 心态要好
做科研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的实验经历过许多次失败,一开始我也很懊丧,因为失败可能意味着自己的实验设计行不通或者需要重做,而后的一些安排就被全部打乱。但后来慢慢想通了,做科研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可能需要走一些弯路,经历几次成功的失败最终才能成功。论文投稿也是这样,不能因为一次失败的投稿经历就灰心丧气,也不要因为一次论文被顺利录用就趾高气昂,科研不能一劳永逸,平常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不能懒惰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懒惰是科研大忌,在我身边科研做的好的同学毫无例外都是非常勤奋,经常晚上干到10点以后,周六周日也照常来实验室。有一个成语叫做笨鸟先飞,只有多做实验、多看文献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科研状态,多努力点总没有错,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还有两年时间就要离开ZJU了,我会努力做好科研工作,克服和改正自己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为母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王骏 图片设计:牛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