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军”的突围

时间:2016-12-09浏览:363

         你可曾想过,一百多天的辛苦付出,能得到什么?罗曼团队给出的答案是:一群难得的朋友、一份30000字翔实的报告和满满的调研收获。
  这支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的罗曼、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吴春霆、大气科学专业的沈佳琪、英语专业的王艳四个2015级本科生组成的“非正规军”,在策论中国活动中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二等奖的佳绩。他们在一个UPA辅修班的课程上相遇相识,抱着凭自己的能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来锻炼自己的念头,他们组队报名参加了“策论中国”活动。
  早在今年9月,他们就开始了组队、申报、联系指导老师等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组队完成后,选题工作就成了头一个难题。他们曾在“基层自治组织”和“交通拥堵”这两个选题上举棋不定。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他们考虑到自身知识水平和时间的有限,咨询了指导老师郁建兴后,最终决定围绕大家最为感同身受的交通拥堵问题展开调研。“在杭州坐公交常常会感到又挤又热,车速还有一定的限制。这种现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却又束手无策,所以我们就想以交通拥堵作为出发点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我们的方案。”组员沈佳琪解释道。
  在暑假时,他们就开始了激烈的线上讨论。由于他们的初步计划总是东一块西一块较为分散,如何把大家的想法串起来,是沈佳琪的工作。同时,讨论时成员意见不一的情况,队长罗曼总是会整理思路,引导大家并提出一个每人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到暑假结束时,详细的实施方案已经形成了。然后就是查阅各种资料:从杭州市各个时段路段拥堵的信息,到外国城市治理拥堵的先进经验,都要一一进行搜索、选择。
  接下来就是核心的调查研究部分。他们选择在9月30日在典型站点皇朝花园站和湘湖转乘停车场(park and ride,简称P+R)进行走访分析,找到第一手材料。通过对人流量、发车速度的观察和对乘客的随机采访,他们发现公共交通系统运行中的调配不当等问题凸显出来。为了得到更充分的资料,他们设法联系到杭州市交警支队进行了访谈。由于团队成员之前很少做过这样的访谈,经验不足,心中难免紧张。
  随着调研的深入,原有方案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起初,他们的想法是对造成拥堵的各个环节,包括公交系统、私家车、交警支队和交通局在内,都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但由于这其中涉及到资源调配、部门配合等诸多问题,如果就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得到的结果难免是一锅稀粥。
  这时候,团队合作的力量就展现了出来。“虽然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但总有一个人能想到正确的方法带领大家前进。”成员沈佳琪如是说。经过激烈地讨论,他们及时调整方案,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P+R”换乘系统及公交专线系统作为主要切入点,结合调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现有知识,提出了“建设资源充足、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地铁、BRT、公共自行车、公交车的建设”以及“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交通优先性”两方面的建议。
  光有几条干巴巴的建议怎么行呢?为了让自己的建议更具说服力,他们在10月中旬时又专门到市交通局寻找相关的数据支持。有了第一次在交警支队的访谈经验,这次的访谈相对容易许多,得到的数据也更加的完整。
  在撰写调研报告时,他们采取了看似十分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个时间段合理规划,由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四个人性格不同,语言风格自然大相径庭。为了统一行文风格,大家还要一起商议修改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的调研报告终于大功告成。等到11月中旬答辩结束时,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谈及意料之外的获奖,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是团队的集体努力和深入实地的调研数据促成了自己的成功。“指导老师称赞过这份报告写的很详细,数据都十分真实完备。”但组员王艳认为,“我们在具体建议部分,还可以继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