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理性要求

时间:2016-12-09浏览:12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适应环境、任务及时代变化的要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包含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大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都有了指导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定制”和“度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时间虽然不长,但其总体性特征和具体特征已经显示出来。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制度发展模式,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价值取向的民本性,不断增强的合法性,制度体系的调适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深刻鲜明的时代性。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表明,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符合中国国情、世情和民情,顺应世界变局,顺应时代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的所谓普适性制度相比具有自已的特点和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确切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苏联模式更成功,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举世震惊,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飞跃;告别了短缺,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了巨大飞跃;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科技、教育由极端落后到突飞猛进;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说,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此,[美]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指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认为:中国的发展之路包括政治的发展,建立在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与西方经历的道路“完全不一样”。他甚至认为,随着西方的衰落,未来的世界将由中国重新塑造。西班牙经济学家纳波莱奥尼认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在于“民本政府”质量好,比起西方主要为精英阶层服务的特权政府具有更好的服务效能,且保证了“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尽管“历史终结论”者福山一直否定共产党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但他不得不承认,在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远比美国更高。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帕斯夸里认为中国的政治模式具有内在合理性甚至是优越性,并且通过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得到了证实,日益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帕斯夸里甚至建议中国主动面向西方学界和西方社会介绍自身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原理。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继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具有制度设计上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创造了新的制度文明。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于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制度安排,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能够把中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所用,为人民所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战略决策和重大政策的实施。长远的战略和发展规划如何在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各地条件差异非常大的国家得以实施,自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是,对中国而言,由于在政府、人大国家机构体系之外存在一个纪律严明、执政为民和政治整合能力极强的中国共产党,国家长远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政策的贯彻并不是什么问题,不仅得到有效实施,而且还确保了战略和政策的连贯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策过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地接受群众和实践的检验,从而保证了我国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既保证了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繁荣有序,又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力。
  对此,胡锦涛同志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面向未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只有继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才能使全党全国人民自觉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范,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信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多元思想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多个制度相互竞争的当今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十分重要。
  如果说理论指引着道路探索的方向,那么制度则保障道路的探索不会偏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不会成为某些人所希望的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体制变革划定了原则边界,为道路探索指明了前进方向。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夯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把制度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将制度自信在心理上内化为一种坚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自觉,自觉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理论上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第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一样也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出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三,不断推进制度体制创新。要敢于试验,勇于探索,着眼于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制度自信增强内驱力。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健全人民民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升“人大民主”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和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消解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方面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同时,还应积极推进我国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社会和生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凸显美丽中国。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确保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