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湖州市开启新一轮的市校合作

时间:2017-01-13浏览:415

  本报讯(记者 朱原之)1月6日,浙江大学―湖州市合作第十次年会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会议深入总结了自2006年5月21日市校合作正式启动以来,十年的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经验,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孙文友,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校长吴朝晖,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曦,湖州市领导裘东耀、陈伟俊、金建新出席,浙大副校长罗建红主持会议。
  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十年来,市校双方合力在湖州实施了两轮“1381行动计划”(《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促进了“三农”发展,探索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为全省、全国的“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探索、提供了经验;同时,合作拓展了浙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提升了服务地方的能力。张曦、孙文友被授予市校合作十年“特别贡献奖”,浙大湖州市南太湖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湖州农民学院、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等三家单位获得“突出贡献奖”集体奖,朱慧、沈琪芳等来自浙大和湖州市的20人获得“突出贡献奖”个人奖。
  随后,湖州市市长陈伟俊和浙大校长吴朝晖代表市校双方签订了《市校合作第三轮“1381行动计划”》、《湖州南太湖农推中心建设协议》,正式开启新一轮的市校合作;浙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鲁兴萌、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建友、长兴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汝民代表三方共同签订了《共建湖州市蜂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新一轮合作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教育、科技转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湖州模式”的辐射效应。
  经过两轮“1381行动计划”的实践,湖州市已经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高水平代表,率先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第二位,同时也成为学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能的实验基地,使学校与农村、农业、农民进行紧密、有效的对接,双方合作范围之宽、合作时间之久、参与人数之多等条件都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打破了固有观念带来的疑问。截至目前,双方合作项目的数量已达到935项,合作领域除了农业,还包括教育、卫生、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等,今后也将进一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合作,继续作为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验示范区,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建设指南。而学校和学科层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科水平得到了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