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廿浙大鼓劲蓄力

时间:2017-01-13浏览:373

悠悠120年的历史岁月,今天为什么有明晰的脉络、感人的故事?

这里面除“史家之绝唱”,还有校园记者的努力。浙大历史的亲和力,浙大人走过岁月的独特气质,被他们以各种形式镌刻。

“全国优秀教师”农民自家人“老汪”兄弟汪自强教授、数学课上的歌唱家和情感“专家”“矿爷”苏德矿教授,等等。在校园媒体记者笔下、镜头下,一位位“接地气”的育人强师被学生爱戴,一个个“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被百姓知晓。

党委宣传部联合学工部、研工部、校工会、校团委、传媒学院,于201610月至20171月举办“浙江大学首届媒体文化节”活动。

 

分众培训,提升媒介素养

如何凝聚更广泛校园记者,如何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能力?这是首届媒体文化节在设立之初,主办方首先思考的问题。在搭建平台、构建渠道的同时,首届媒体文化节引导校园媒体记者在传播浙大精神和弘扬办学使命上多下力气,营造起“知校、爱校、荣校、讲好浙大故事”的环境氛围。

如何发现新闻?是校园媒体寻找真善美的能力。

宣传部面向全校教师和学生通讯员两个维度的校园记者,邀请《光明时报》驻浙江记者站原站长叶辉开展专题报告。同学们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是杂家,平时注重积累。腹中空空,则会对选题无动于衷。

研工部、传媒学院举办“时代�望者”――2016年研究生宣传骨干训练营,从“采”、“写”、“编”、“评”四个维度开设理论、实践培训课程,举办校园新媒体发展论坛,加强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宣传骨干的新闻业务能力、新媒体宣传技能和综合媒介素养,培养优秀的校园宣传人才。

校团委面向院级团组织信息员、院级微信平台管理员主题研讨会来进一步加强院级团组织信息员、院级微信平台管理队伍建设并且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学工部面向求是潮、微学工等新闻宣传团队,针对学生记者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包括依托现代写作中心开设的专题课程《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播》等。

应该说,媒体文化节主办方面对各个层面的校园记者,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拓展和基本知识的答疑解惑,使参与活动的校媒人充分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正确熟练掌握使用媒介的方法,传播浙大好声音,讲好浙大故事。

 

优化内涵,提高培训水平

媒体作为传播手段,无时无刻不向听众们传达着这个世界的声音。浙江大学首届媒体文化节更是一场文化与知识的大熔炉,开阔着浙大校媒人的眼界。

在青年时报副总编王芯克的摄影分享会上,王芯克通过“追逐钱江潮20”、“乌镇――穿越三十年的水乡记忆”以及“高铁基石”三个专题展示了他摄影的心路历程,在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由国内20余所高校新媒体以及校内多个微信平台运营者参与的“青春版”互联网大会更是令人别开生面,他们以不同的视角,畅谈新媒体运营的心得体会,分享不同高校间运营新媒体的感受。

著名主持人邱启明于1118日做客浙大,在“梦享者说”校园公开课上,畅谈了自己做新闻的故事和态度,并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青年导演毕志飞携电影《纯洁心灵》于1214日来到浙大,用自己11年的逐梦路,为青年学生展示了做事的执着与坚守。

除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分享互动融合外,视觉传达如何更好发挥凝聚人心,讲好浙大故事方面也做了很多优质分享活动。

在“一带一路”上的“浙大追梦人”纪录片创作分享会上,由宣传部组织的6只团队分享了他们在新疆塔城、塔里木,云南景东,浙江景宁、泰顺、杭州分享了纪录片创作的点点滴滴,通过记录浙大人的奋斗实践,给人以更深远的感触。

 

创新形式,丰富实践与评比

媒体文化节在为打开同学们了解媒体文化之窗的同时,也为有着摄影梦、记者梦的浙大人提供了亲身实践媒体人的活动平台。

由浙江大学团委举办,团委直属学生组织新青年传媒和浙大青媒承办了“冬季滤镜”摄影爱好者赴海宁国际校区采风活动,共有48名摄影爱好者参加,另外主办方的文字记者和图片记者随行。

走出去除了有更广阔的灵感和舞台,还能够接触到社会媒体运作方式。宣传部组织校园媒体记者参观和体验了浙江卫视钱江频道的节目制作和浙江卫视《梦想的声音》录制活动。同学们与媒体现场零距离接触,经历综艺节目的产生过程。

首次媒体文化节还第一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年度校园好新闻及十佳校园记者评选。目前收到消息25件、通讯49件、评论4件、创意网文46件,共有30人参评十佳校园记者。这既对校园优秀媒体记者的集中表彰,也通过盘点一年里校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带领师生回顾2016年。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笔触。浙江大学首届本届媒体文化节在各方的组织配合下顺利闭幕,而新的个画卷又一次打开。2017年是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华诞,讲好浙大故事、传播浙大声音、讴歌浙里人物中,校媒人又一次重新出发,努力创造出一件件有品质、有温度、有内涵的新闻作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