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住?释放?

时间:2017-01-13浏览:216

  陈亦欣
    “社交网络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把光阴虚度得好像很充实。――汤告鲁斯”
  午夜爬上床,狰狞着睡眼也要把最后一条朋友圈动态刷完,然后细致地码完一句话,精心挑选配图,像完成艺术品般满足地闭上双眼以作一天的了结――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早已让社交网络成为寻常,而朋友圈以其私密性和互动性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个圈子用虚拟世界重新构建的熟人社会成为独特的新空间,有着强大的引力,让朋友们对彼此的动态互动打趣乐此不疲。我自然也不能幸免被这引力所吸,今年年初加入“贵圈”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热闹确为生活和交际撒了不少糖料,以至与朋友交可以知之不愠,偶遇乐事可以分享喜悦,可以发泄忧愁可以排解怨气,最为裨益的还莫过于见面之后不再为开场白发愁――“你昨天去三亚玩得怎样啊”既显示了对朋友行程的关心、又不知不觉扳动了滔滔谈资的闸门。可渐渐地我发现,这个圈子用糖料把我喂养得嗜甜臃肿,变得只会周旋于琐碎,浑身气力被那个巨大的引力无声地引渡。直到暑假结束时,返校行李的重量让我突然意识到引力中心的黑洞。
  初夏伊始我信誓旦旦要在暑假看完10本“砖块”书,辛苦搬回家后兴致勃勃地翻读第一本,看到绝好词句还特意拍下放在朋友圈里与众共赏。这个看书行动获赞无数,还有不少同窗在下面点评互动,我也积极回应来参与讨论,等待回应时又顺便看了眼其他朋友们新的动态。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最终讨论的时间越缩越少,刷动态的时间倒越拉越长。琐碎的讯息、充分感官刺激的娱乐,也随着这个过程代替“砖块”书成为了时间的主宰。
  到了暑假末,我只能又搬着没能完成的“砖块”书回到了学校。把它们一本本归到原位的时候,我瞥见桌脚散落着的单词本和未整理的票券,这些都是这一年里朋友圈侵蚀生活、打乱步伐的凭证――当初背完几千单词的雄心壮志被书写在朋友圈后就只成为了一句口号,每日的“签到”慢慢被美食杂谈代替;大师讲座的入场券和现场照被挂在朋友圈后就成了“到此一游”的标签,认真投入的初衷悄然成了自我标榜的理由。目标、计划、成就或经历,在朋友圈里都被不自觉地烙上渴望关注的社交本能,它们渐渐脱离了内心元动力,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自我安慰,把时间一点一点剥离瓦解。
  然而朋友圈的魔力就在于,它虽然圈住了我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大片的时间,却也在释放令人难以割舍的无数可能性。诚如《教父》中有言,“每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但是我们是从后往前看的”,当我们从前往后看的时候,选择就不再是固定和局限的,这恰恰是朋友圈动态提供的开放性所在,把他人经历过的“命运”变成可借鉴可分享的选择。与此同时,个人相册里提供的又是纵向时间轴上自我意义的重提和反省。
  临近考试焦虑而不知所措时能有同样挣扎跋涉的伙伴们相互打气也不失为一大欣慰,拔得头筹骄傲而不可一世时能看到更优秀的人晒出了他的成就也不失为一大警醒。我看到每天单调的生活里,小周又获了公益奖项,小孙登上了某个大舞台握住梦寐已久的话筒,小王刚刚收获二十岁的生日祝福,小林在西藏跑完了十公里――所有这些身边的正能量和那些远在天边的榜样更加具体可感而十分动人,不知不觉便给了自己心里暗示: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我为什么不可以?
  追问之下,我也逐渐养成浏览个人相册的习惯,哪些我曾经定下的目标还没有完成、哪些我曾经拥有的机会还没有珍惜―――这或许是我一次又一次地翻开久违单词本的动力。
  “2017,很幸运遇见你们,我要变得更强大、完成更多心愿。”朋友圈与2016年的故事已定格,新的一年又有许多展望与希冀,要让这些明朗一路高歌,或许我该学会在被圈住的恐惧和所分享的可能性中找到平衡。
  窗外跨年晚会的烟火正盛,朋友圈的图标旁又亮起了红点,但此时此地,我选择为现实的烟火欢呼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