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回母校浙大,可惜回不去了”

时间:2017-04-28浏览:1360

学生记者 冯明杨
    “我一直想回母校浙江大学看看!西迁复员杭州时我去了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任教,忙着工作事业家庭,1987年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曾派我去浙大出差,之后三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回过母校浙大。后来自己退休了,但孩子却走不开。现在孩子们有时间陪我了,但我的身体却吃不消长途的跋涉。”
  这是94岁高龄的肖天钧,隔着电话讲起自己与浙江大学的过往点滴。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她认捐了一把铭牌为苏步青的文化景观座椅。
  肖天钧老人第一次听到“浙江大学”是在1942年春天,当时她还在地处四川合川的国立第二中学求学,高三化学教员李琼华告诉肖天钧,自己的母校———国立浙江大学是一所校风优良、学术严谨的高等学府。
  谁也没有想到,这无心的言语,竟开启了肖天钧老人与浙大一段跨越甲子的情缘……


三个志愿全部填报浙大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李琼华在肖天钧心里种下了浙大种子,让她内心充满强烈的向往,她不仅更加努力学习,高考时还将仅有的三个志愿全部填报了浙大,这在当时称得上是极为冒险的举动。最终,凭借自身努力,她以化工系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浙大化工系。
  直到现在,肖天钧还经常给亲人、朋友讲起这段往事,每一次她都无比自豪。她曾对女儿们说:“不管情况有多么困难,我有信心,也有毅力,我就是要上浙大!”
  1942年浙江大学已举校搬迁至贵州。据肖天钧老人回忆,彼时的浙大广受贵州百姓的欢迎:为方便出行,浙大在校区周围修桥、修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由于社会动荡,不少人难以谋生,浙大便向当地居民提供杂工岗位,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
  
往返约30公里,为读苏步青的选修课
    因时局动荡,又家境贫寒,肖天钧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困难之际,浙大的老师为她介绍了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闲暇时,肖天钧有了编写小报、做教务统计之类的活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她缓解了生活上的压力。
  彼时,数学系教授苏步青先生正进行着射影微分几何的研究,同时,他还给数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上专业课程,给非数学专业学生带选修课。肖天钧选修了苏先生授课的《微分方程》。每周一次往返近30公里,从化工系所在的遵义市区赶往数学系所在的湄潭县上课。
  当时苏步青先生和陈建功先生设计了一套教学计划:重视数学的基础训练,对学生要求严格,各门课程都有习题课,学生要上讲台在黑板上算题,算不出就不得下去,称为“挂黑板”。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1946年,肖天钧毕业。在这四年里,她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学习到了如何做人,但此时她却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如慈母般的浙大再次帮助了我,我被介绍到城成中学(现遵义市第一中学),做了三个月的高中数学老师。”
  此后,浙大回归杭州,化工系方子勤教授调往天津大学任化工系主任,赴职前,给肖天钧发了一份聘书,希望聘用她做助教,肖天钧即随浙大复员返迁车队抵达上海,从上海去往天津任教。三年后肖天均调到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任教,1987年退休,从教41年。


身在异乡,坚持捐款十余年
    2016年初,文化景观座椅项目启动时,肖天钧认捐了恩师苏步青先生所对应的文化景观座椅。
  在采访过程中,肖天钧的女儿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从2005年第一笔数额较大的校友捐款算起,肖天钧保持向浙大捐款的习惯已有十余年,合计金额数万元。这就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对浙大的情怀。
  肖天钧一直非常想回母校看看,然因年岁已高,旅途有诸多不便,重返浙大可能无法成行。在认捐完成后,肖天钧曾写下这样的感言:“百廿校庆展望,发展永无止境;求是创新路上,永远向前行进;携手共创一流,风光无限美好。”
  采访最后,肖天钧希望借校报的平台,衷心地向母校道一声,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