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融东西学养育人才

时间:2017-04-10浏览:1170

本报记者 柯溢能 学生记者 赵佳颖  
西洋云低抹重彩,东方山高勾浅墨。
浓画宜赏百步远,雅清无意映眼帘。
高低远近合自然,捭阖散敛入素笺。
学问为体论结构,格物知著致世间。
      这是魏江教授在某一次从剑桥访问回国航班上随意所思的诗句,他是这样一位崇尚理性思考但又充满文艺气息的学者,他的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五好导学团队,他贯通东西理论的深厚积淀,为同学们研究管理问题提供了洞见世界的智慧启迪。
  有一个问题他一直在思考,“在浙大呆了快25年,浙大培养了我什么,自己应该如何培养学生?”
  
“浙江大学正在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PK的能力”
  “国际化”,魏江脑海里最先蹦出的一个词,而与之相关的最早记忆就是他用了一年的时间,背下了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他仍然记得1994年初读博第一年,一开始便被导师要求参加加拿大IDRC资助的国际课题,完成50多页的全英文结题报告。魏江用了“最土”的提高英语水平的办法———背词典,那段时间白天要承担科研任务,硬是在每天背到半夜两点。就是“拼命三郎精神”,让魏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大展拳脚。
  现如今,魏江也要求他学生们的研究也必须“国际融入”,不仅仅是“国际视野”。“试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中国高校人才来自全球名校,浙江大学正在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我们浙江大学的博士生都不具有与海归PK的能力,如何做好浙江大学博士?”魏江经常这样告诉年轻的学子们。他的学生也一如既往地勤奋努力,向夜里偷着时间。2013级直博生王诗翔与魏江老师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在2016年举办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上一举获得最佳案例,这意味着王诗翔已经连续两年获得此殊荣,两篇成果已经取得在国内管理学科最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入场券。2017年初,王诗翔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世界顶级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开始联合博士生培养。
  魏江要求学生要到最顶级杂志的会议上作报告,并积极出国参加学习和会议研讨,这是魏江为了让本土培养的学生有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要求。每年,魏江无数次告诉学生“你们要努力出去学习交流,团队从来不吝啬国际费用,只要你们能获得国际会议入场券”,魏江赶着学生们出去,如果没有会议资助,团队提供经费支持,这背后是他对导师责任的理解,“大学不是慈善机构,但只要是学习的事情,我都会支持。”
  与此同时,魏江还依托自身的学术资源,输送越来越多的学生到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商学院、隆德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高级学府与国外导师开展联合培养,在请进来方面,每年有大约十场的中外学术交流,在浙大举办。
  开展国际对话,发表高质量论文,魏江引导学生在日常科研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全球视野,执教二十年,魏江从未间断给本科生上课,但是他的课堂要求也与博士生如出一辙,用好“英文”这一工具:读英文文献,用英文汇报,写英文论文,用英文思维。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管理学博士生必须要用自己的研究确立‘四个自信’”
  过去,中国人要卖8亿件衬衫,才换得来一架波音飞机。如今,中国的高铁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国家高端制造业的“黄金名片”。随着国家高铁网络的继续布局,原有的城市圈广度与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欧美高铁技术也很先进,但为什么只有中国发展这么快?”除了一系列中国科学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外,魏江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优势。“我们国家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控制能力,促使了高铁在广袤的国土上迅速地布局。”魏江与他的学生潘秋玥完成并发表的《制度型市场与技术追赶》,在半年时间内被国内多个文摘全文转载和上千次下载和引用,用学术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与自信,让魏江以实际行动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守好一段渠。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的案例和故事,他告诉学生们中国发展速度的深层次含义。魏江认为中国的管理问题研究,需要走进厂矿企业,看看实实在在的国家发展。
  2015年12月至来年的3月,魏江的团队扎进了素有东瓯名镇美称的温州,为当地把脉制定5+X转型升级方案。2015级博士生缪沁男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团队每天要开展8个企业的访谈,并对20个企业进行座谈,实地调研温州企业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转型方案并提出咨询建议。
  “管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国外来的,但魏老师总是教导我们不能在办公室里做学问,要通过实地调研在中国情景里触发理论的原始创新。”缪沁男说。
  20年来,魏江教授坚持通过案例研究发掘中国本土企业管理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他的“Observation-Insight-Emergence”研究框架在学术界广为传播,启迪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
  
“你们明天就要走上讲台,如果自己做学问的态度没有尽到最好,怎么能不耽误你所教导的学生们”
  作为导师,魏江带学生不“放鸭子”。2002年开始,每周都有一场雷打不动的学术例会,如遇到出差也会补回来,每年40多场Seminar,连续15年。正是这种精神让魏江与他的学生在学术领域中被传播,以至于2016年的国际学术盛会IACMR上,组委会专门邀请魏江组织一个专题讨论,来介绍他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战略管理领域学者们,专程来向他取经。
  在培养学生中,魏江处处体现严、爱、细。有一次,一位博士生过了正月十五才回到学校。这一长假,让平时休息三天就感觉浑身不自在的魏江有些生气。魏江就与他长谈。魏江认为,读书就是一种生活,应该把时间投入进去,“父母骄傲的是自己有一个多么出色的孩子,而不是天天陪在身边的‘啃老族’。”严字当头,魏江以身作则,他告诉记者,自己博士毕业时所取得的科研工作,被某著名教授评价为“已经达到参评教授的资格”,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自己奋斗,“我很骄傲,我学术、生活中每一个成绩,都是自己努力得来。”
  爱是魏江团队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每年魏江都会专门为毕业生组织一次特殊的学术报告会,倡导终身学习的团队文化。很多毕业很久的学生还会带着自己的研究回团队作报告,请魏老师指导,并与师弟师妹形成“传帮带”接力教学。魏江对学生的爱还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方面,团队过集体生日,还建立了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制度等。魏江认为,“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和体育运动项目,并将之制度化以传承发展下去。在创造力、凝聚力增强的同时,整个导学团队的生机与活力也得以提升”。
  只有细致的指导才能让学生不断进步,作为导师的魏江经常与学生进行学术研讨,除了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外,对学生报告中段落、标点、结构、文字、PPT制作上的问题魏老师也会一一指出。魏江说:“今天是学生,明天就是老师;今天不会用逗号,明天就带不好学生。”在一次答辩会上,评委问学生们对魏江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一位学生说,半夜两点发的邮件,两点半就回复过来了。魏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有这种心理契约、情感契约,解答学生的提问为老师的天职,“努力把自己做到极致,才能不辜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