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故事的树洞

时间:2017-04-10浏览:720

 本报记者 柯溢能
      2016年9月开始酝酿,11月发出第一篇推文,至今延续每周一期的惯例,这是竺可桢学院微信“慧姐有话说”栏目的推送频率。“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消化,我们选择了周推。”栏目主笔、竺院团委书记张慧说,“若干年后,我希望同学们仍能够记起当年的这些只言片语。”
  
铁打的营盘,解不开的还是那几个疙瘩
      当了十年辅导员的张慧,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已经带过三届学生1200多人。作为一个有心人,张慧发现虽然每一届同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的问题是存在共性的,例如如何对待失败挫折,如何做学生干部,如何提高自信等等。
  在竺院,很多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学生干部的锻炼中。出于理想中的光环,很多人会因为现实中的琐碎工作、人际关系的调节而感到困惑。张慧希望通过微信这样一种互动平台疏解学生的困惑和压力。“很多内容以前也在年级大会上讲过,但‘慧姐有话说’栏目希望更深入的帮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张慧的笔下,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分享,从出国到就业,从恋爱到人生。如果同学有一些私密的、不愿意公开分享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邮件方式交流。
  “这么多年与学生的接触,有的同学很主动,但也有的同学看到老师避着走,有了问题不愿主动寻求帮助。”张慧通过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让同学们埋藏在心底的疙瘩得以较快解决。
  
每一个时代都有个性,不应该惧怕思想的激荡
      如今,张慧带的学生已是“95后”,“00后”的大学生,这一代从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和聚集方式都是通过网络。“慧姐有话说”栏目可以说是竺院思政工作创新的又一形式。
  张慧坦言,胡萝卜加大棒的传统模式早就不适宜今天的思政工作。
  “我原来的想法,就是在微信上与同学们说说心里话。”张慧说。该院常务副院长邱利民教授在为这个栏目定名时就表示,“慧”不仅指主笔张慧,更有智慧之意;“姐”表达亲切,缩短距离;“说”并非说教,表达平等。
  为了“慧姐有话说”栏目做的更好,张慧主动听取学院领导、辅导员和同学们的意见,并适时作出调整。篇幅过长、信息量过多这类不利于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得以及时改进。与此同时,她鼓励同学们通过微信后台或者邮件的形式与她交流意见,张慧希望这种双向交流的方式一直能够延续下去。
  记者在“慧姐有话说”栏目的评论中看到有的很有“辣味”,甚至对有的观点持不同看法。张慧说:“这些观点的交锋,我会保留在推文里,因为这表明同学们对问题有思考。”同时,张慧感觉自己的工作更忙碌了,她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并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解答同学们成长中的困惑。“有时候我们说思政工作者要敢于‘亮剑’,实际上就是要敢于去表明我们的态度,但前提是我们肚中不空空。”
  
“有话说”栏目只生产“慧姐”风格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期待每周推来的这碗“鸡汤”。
  “慧姐有话说”栏目的风格既不是“高大上”,也不是文艺腔,而是用一种朴素的方式走进学生,“我不太习惯用花哨的文字,就是想用一种拉家常的方式引起同学的思考。”“慧姐有话说”的语言很质朴,很贴近实际。“网上也有很多借鉴的‘段子手’,但那不是我的风格,一味模仿别人可能也做不长远。”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张慧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10年,一直在思考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慧姐有话说”坚持做同学身边最有故事的树洞,用平等的、互动的、心贴心的方式解决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带给学生智慧和力量。希望“慧姐有话说”栏目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