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揭示致命性乳腺癌转移扩散的分子机制

时间:2017-03-24浏览:468

 本报讯(记者 周炜)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董辰方团队研究发现:一种名为AKR1B1的酶能为癌细胞“松绑”,为其扩散转移铺平道路。而临床上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AKR1B1的活性,科学界认为,这将有可能“老药新用”,成为对付致命性乳腺癌的靶向药物。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实验医学杂志》,美国《每日科学》等媒体也对这一成果进行了报道。
  基底样型乳腺癌近似于临床病理分型中的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为凶险的一个亚型。该亚型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强,能够迅速扩散或转移到脑和肺。目前,乳腺癌的其他3类亚型:管腔A型、管腔B型和HER2型均已有有效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药物,而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长期未能取得突破。
  “在癌细胞转移前,癌细胞之间相互粘连,没有四处游走的能力,是什么让它们如脱缰野马,迅速转移到身体其他组织?”董辰方介绍,癌细胞迁移有一种重要的机制:上皮间质转化(EMT)。经过EMT,癌细胞“变形”为有运动能力的间质样细胞,获得了在体内迁涉和转移的能力。
  课题组针对全球5000余例乳腺癌患者的生物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种名为AKR1B1的还原酶在基底样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乳腺癌亚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AKR1B1在EMT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AKR1B1的表达高,癌细胞之间的‘粘合剂’就变少了,细胞间的束缚力就变小。”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细胞转录因子Twist2与AKR1B1一起构成“正反馈循环”,促进了癌细胞EMT的过程。
  这一分子机制的发现,提示着科学家进一步寻找与之对应的靶向药物。“很巧的是,一种已知的药物能抑制AKR1B1的活性———Epalrestat(中文名:依帕司他)目前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董辰方课题组通过细胞和小鼠验证了这一药物的疗效:实验表明,无论是敲低AKR1B1的表达,还是给予依帕司他药物,都能明显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相对应的,在AKR1B1过表达的情况下,肿瘤就生长得比对照组更大。
  “本研究是一项基础研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董辰方说。老药新用不乏成功的例子,已进入市场的药物依帕司他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潜力成为治疗基底样型乳腺癌的靶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