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时间:2017-03-24浏览:1674

 文/胡华丁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范畴,是这次全会的重要创新。习近平解释说,我们说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番话凸显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
  
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是浸润在一个民族躯体里,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发生作用的一种软实力。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是建立在文化沙漠上的。
  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古代文明,是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给于世界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譬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近代科学发展起了重要的基础作用。英国科学家弗罗西斯·培根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种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我国古代在哲学、历史学、军事学等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异彩纷呈。中国在历史上创造的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的。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量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感到无比自信。(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坚定文化自信,基于党有能力重构传统文化这个党的建设的深层环境基因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以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来建设的。但是,我们党毕竟是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降生、成长和活动的,这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先祖、先烈、先贤,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就提供了积极的精神养料。孔子的“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精辟之论,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讲话和书信中经常引用,并把它们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譬如,党内出现家长制、一言堂,个人专断、民主生活不正常,就与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有关。
  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是双向的。在传统文化影响党的建设的同时,党也改造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个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双向运动过程。一方面,反映了“全球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和消化下,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质上是一种文化重构过程。要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从中国文化场的实际出发,在重构的过程中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而这种结合、坚持和发展的主宰,正是中国共产党。
  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党的建设的深层影响,并且有能力驾驭传统文化的良性转化,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在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延续性。这就是说,民族文化的发展,本身是一个过程。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是:
  一是内容的科学性。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就因为我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鉴别、重构、升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使之提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这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新文化,体现在世界观上,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有广泛的群众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
  三是与时俱进进取性。“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四是兼收博取的开放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鲁迅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有人把“自力更生”与学习引进外来文化对立起来,似乎向外国学习,有“崇洋媚外”之嫌。按照这种逻辑,那么电是富兰克林发现的,我们得关上电灯改用青油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我们得停了火车坐牛车。至于世界通用的阿拉伯字,顾名思义,不是中国原来就有的,当然也应丢弃不用了。这样,人类只有回到“穴居野处”时代,岂非荒谬绝伦。我们应当吸取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新世纪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华文明重振雄风于天下。
坚定文化自信,在乎荡涤负文化的必要性
社会繁杂,思想多元。有文化,必有负文化。我们坚持文化自信,也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种种文化不自信的现象使然。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涤心,引领时代风尚,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
  当然,有些社会负文化,并不属于丑恶,而是出于愚昧。在社会生活中,行而无文,会带来许多弊害,令人扼腕。
  新近的一个例子。根据杭州日报2016年12月12日载,北京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它是世界宫殿里的“天字第一号”,位列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前。从2002年到2020年是故宫百年大修18年。但外人不知道,从2014—2015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为什么会中止,是因为故宫修复“包工头化”了。故宫的一砖一瓦都是文物,可是这文物的修复却变成了极其“没文化”的行动。“包工头化”再具体化下去,就变成了“农民工”化。一路化下去,最后变成了“笑话”,只是让人笑不出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好在这件事被果断叫停了。他们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把它作为文化行动,研究性的保护项目,重新开始动作,走上了正途。
  文化本身有个特性,就是不能“立竿见影”性。在物质生产领域,负文明较易识别。例如超采能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都属于负文明。在精神生活领域,负文明较难识别,更难匡正。有时甚至被一些人染上时髦色彩,美学光环,还会误导人生。文化很难算出它立刻带来多少产值,能给经营带来多少增量。这是文化经常会被人误解成脆弱的地方。唯其如此,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有很多论述。习近平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其社会意义在于,完善了治国理政的文化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其人才意义在于提高了中国文化大军的历史地位,使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各路文化方面军提升了对自己历史使命的认识,极大地鼓励了大家的士气,共同为实现“中国梦”献萃;同时,也使国人提高了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激励全民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裂变出强大的物质力量;其国际意义在于,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方面的职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应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我们浙江大学是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自应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基,保持求是创新的品格。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本土情怀,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国梦”建立功勋。  (作者为公管学院退休教授,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