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清, 民之幸

时间:2017-06-15浏览:224

浙江西北的湖州市安吉县石岭村,一个原本水质差,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如今却山清水秀,发展起了农家乐,成为了周边居民们周末游玩的好去处。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使村庄居民走向了致富之路?答案便是:污水治理。
  几个月前,2013级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袁平随团队来到湖州市安吉县,对当地的污水处理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调研和考察等相关工作,探寻当地“五水共治”成效显著的秘诀。

调研,居民护水意识初体验
实地考察的时候气温还比较高,顶着炎炎烈日,袁平和同伴走访了13个乡县,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就是初步了解当地居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当地农家乐开发初期,生活废水的排放远远超出了河流的负荷量。随着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罗安程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复合介质生物滤膜和强化型人工湿地等技术在安吉县得到推广和普及,水资源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浙北大峡谷附近有一个水湾湾农家乐,老板说:“如果没有安装罗教授的复合介质生物滤膜设备,我是不会开办农家乐的,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太严重了。”在进行深度了解的过程中,袁平和两个同伴曾来到溪珑乡。经与当地种粮大户的访谈,他们发现其使用的化肥品种和施用量,都是经过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推荐的,能在最大限度发挥肥效的同时降低面源污染的风险。
  对此袁平也是倍加感慨:“安吉县不愧是‘两山’思想的发源地,从居民到政府水环境保护意识都非常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爱护水环境,他们把对家乡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宣传,专业知识的分享与传递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袁平将在学校习得的理论加以宣传,并将护水工作真正实践起来。
  实践中少不了宣传工作,袁平等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与水资源保护息息相关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问题都进行详细的分析。自制海报悬挂在当地的宣传窗口和基地,他们还将宣传册委托当地有影响力的水稻大户进行派发。
  除此之外,袁平他们也发起了传单,并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随机采访,碰到小孩子的时候,还会给他们传播一些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当地居民得知袁平等人来自浙江大学时,都非常地欢迎。非常热心地回答诸如:“你认为你们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如此显著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一问一答间,我们和很多当地人熟悉起来,从他们那也会了解到对当地污水治理的意见。”实践小组将整理后的意见以政策意见书的形式,传达给当地政府。

跟进,护水永远在路上
这并非袁平第一次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社会实践了。2015年,他便跟随学院的“一带一路——绿色万里行”实践团去往珠江流域等地进行水样采集和分析。
  如今,已经被保送本校研究生的袁平仍会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往安吉县进行水质的检测和水样采集,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回到学校后,袁平经常和师兄师姐在实验室里分析水样,进行及时的反馈。
  回想起第一次的社会实践,袁平说:“当日气温40摄氏度,为了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我们主动下地帮忙收割水稻,手套和胶鞋全副武装,当时感觉整个人都在烤箱中翻烤。”但今天看来,这一切又是值得的,正如团队指导老师于翔所言:“通过基层实践锻炼,我们的大学生与农民更近了,与农村更近了,更加接地气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