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的人生装满可能

时间:2017-07-04浏览:1412

学生记者 傅晨华 
    沈意,今年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博士生毕业生,毕业后拿到了耶鲁大学博士后的职位。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她是杭州市作家协会的成员,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也出版过自己的小说作品。
“一发不可收”的科研路
    来到实验室的第一年,沈意熬了六十个夜。从第一篇论文综述到第一篇实验论文,满满的干劲在日子里面,逐渐沉淀成甜美的果实,而迷茫和焦躁,也在忙碌而充实的安排里面,消失无踪。
  一开始,沈意是不曾想过自己能够做好科研的。别人对于她的印象也停留在文青,而写作才是她觉得自己能够依仗的才能。可是,她进了实验室之后,却找到了自己所不曾认识的自己。
  她说,读博的这段期间,是自己最为满意的日子。大概是因为沉醉科研的日子里,她惊讶于自己的全情投入,讶异于这份投入带来的充实与成就感。原来,一个人认真的样子是如此生动可爱又是如此深刻有力。那些简单琐碎的情节,因为自己的付出,也闪闪发光起来。
  沈意接触的是一个与硕士阶段大相径庭的课题:关于石墨烯基三维宏观体的构筑以及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及作用机理。在这极具挑战性的研究里,她花了三个月时间着手写了一篇综述。其间阅读了将近千篇文献,三百篇反复精读,前后修改稿了50多稿。许多人都耐不住枯燥的论文阅读,中途放弃了自己的论文综述。但是,她没有。她不但完成了综述本身的书写,也同时从阅读内容当中获取了许多信息,成为了来日灵感的源泉。
  良好的开头,让她积累了自信。然而,她依旧保持了当初那份踏踏实实干的心情。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花时间下去,不去过分期许,只是全力以赴。这种没有过多的杂念,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令她乐在其中。她深知科研并不是轻松的事情,但却是有意义有价值令人愉悦的事情。“做科研不能简单定义为苦行僧,科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沈意来说,科研已然成为一种让自己感到愉快的生活方式。
  2016年夏天,美国的化学年会见证了她所有的成长。她已经不再是满是惶恐的自己,几年的坚持和沉淀,一次次的实验设计,论文的书写和发表,让她蜕变成长,满怀自信。她不但能够完成出色的口头报告,更加懂得欣赏科学家优秀的学术造诣背后的丰富多彩的人生。顶尖科学家的杰出演说和幽默风趣,让她对科研更为着迷,萌生了申请海外博士后的念头。并且,她果敢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了实践,海投简历,了解国外现状之后,又再次对自己筛选出的教授进行二次投简历。最后,她顺利得到了博士后的职位。
陪伴始终的写作情结
写作,一直都是沈意生活中的一部分。沈意热衷于将思想寄托在文字上,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是一枚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但是,她也并不停留于只是自己写一些抒发情感的零碎文字,而是希望能够写出更好的文章,期盼得到他人的欣赏。
  大四那年,沈意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从三四万字时的兴致勃勃到七八万字时的不懈努力,网上连载的过程艰难冗长,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将近十八万字的写作。锲而不舍地坚持和心中对文学的热爱,让这本小说——《温暖流年》,最终得以出版。“写作的经历,让我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有了提升,写小说的经历更是锻炼了我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表述能力。”沈意说这段经历也使得她在硕士期间做科学研究进行科学表达时更加自如。
  读博之后,文字的角色就有了变动,分量有所减轻,但是热情却是不变的。写作的经历提升了她驾驭文字的能力,对于她写论文综述,总结论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忙碌的课程实验安排,让她写文学作品的频率大大下降。但是,文学作品也还是她生活中有滋有味的一部分。
  情绪低落的时候,文学作品能够让她从中受到鼓励,随笔依旧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文学,虽然最后并没有成为自己的职业,但依旧陪伴着自己,保持着它的那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