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浙大人的风尚

时间:2017-07-04浏览:1447

■本报记者 柯溢能
    一个声音从80多年前传来: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一个声音在80多年后回应:浙大,决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浙大人,要做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穿梭历史的问答,诉说的是“浙大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命题心命题。
胡辉勇:浙大的家国情怀深深哺育了我
胡辉勇是2017届电气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也是江西省首次定向浙大选调的唯一一名签约博士生。他说:“2008年,我高考进入浙大。求是园求学的九年,是我青春中最美好的时光,浙大精神哺育了我。”
  这位来自江西的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充满了信心。胡辉勇认为,基层工作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是检验我们求学二十余载最好的试金石。他希望来年将有更多的优秀学子选择选调生事业,选择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苏凯麒:选择西部更是一份家国情怀
在浙江大学求学10年,生仪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苏凯麒说,他做过很多尝试。
  科研上,博士期间发表一作SCI文章6篇,其中4篇是仪器仪表学科最高级期刊,累计影响因子是24.661。此外,共同一作的SCI文章是3篇,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文章1篇。所有发表文章的累积影响因子达到了102.98。专利软著方面,也有24项成果。苏凯麒连续两年获得了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了“求是之星”的称号。
  初看这份“学神级”的简历,每一个人想问为什么他选择了陕西选调生?他表示,选择选调生,不仅仅是选择一份职业,选择西部选调生,更多的是一份家国情怀。
  面对未来,苏凯麒将需要适应许多新的挑战。地域、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跟基层人民语言不通。“作为从东部去往西部的我,即便顶着外来户的身份,有条件要为民做奉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为民办事。”
宋词:服务成为有价值的抓手
“还记得初入紫金港看到竺校长的两个问题时内心的震动,成为有价值的人、有意义的度过一生的想法开始在心中扎下了根。”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宋词说,从事班长、党支部委员、学院研会主席等学生工作的历练中,逐渐意识到“服务”是成为有价值的人的一个重要抓手。
宋词说她一直想找一个与“服务”相契合的职业作为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于是她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毕业后继续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上海是一座充满机会与诱惑的城市,宋词的选调生工作也在那里,她会耐得住繁华,坚守在默默的奋斗中吗?
  宋词的回答很坚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原话说的是做学问不能急躁,要沉得下来,但我觉得对选调生来讲也同样适用。”
周梦竹:扎根泥土是最有价值的事
本科毕业生周梦竹,主修新闻学,一直以来的计划就是出国深造。为了这个梦想,她花了很长时间备考,“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所以我就狠下心认真学。”去年12月底,她如愿以偿,拿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录取通知。
  应该说这是她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但当她得知湖南选调生的考试公告时,她放弃了去英国追求未来的选择。“从父母的工作中,我也了解到,中西部基层真的很缺人才。”
  出国还是去基层,这个选择题她做的毫无压力,“我选择留下”。
  今年4月,湖南省选调结果出炉,她如愿被录取,将前往湖南常德的一个小镇工作。“有人觉得不去伦敦可惜,但我并不觉得。”周梦竹说,“扎根泥土的事,在我心中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牛浩宇:贫困群众的需求是我的动力
“作为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的学子,在学成之后,我要回到家乡去,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光华法学院大四学生牛浩宇刚入校时,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一段话。今年毕业,他选择到陕西省成为定向选调生,实现了他的诺言。
  为了这一字千金,他放弃了去国家部委的工作机会。“我是在网上发布西选调生的考试公告的当天,就向学校就业中心递交了报名表。”
  牛浩宇曾在山西的农村生活过,学成后反哺家乡是他在踏进浙大校门时就树立的理想。他说:“每一次选择都是担当,只有经历激情奋斗的青春、顽强拼搏的青春、无私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印迹。”
  成功入选选调生后,牛浩宇还主动要求去贫困难度最大的地方工作。“党和贫困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是当代选调生干事创业的最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