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朋友圈

时间:2017-07-04浏览:514

■学生记者 王方
    “刷朋友圈太浪费时间了,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行政管理专业的季君边和室友抱怨着,边在朋友圈里好友的一条状态下评论,发完后手指继续往上滑,朋友圈里的动态一条条闪过。
不再被朋友圈“圈”住
    刚刚醒来,眼睛都还是半闭着,手却已习惯性地在床头摸索手机了。抓起手机,模模糊糊中先打开朋友圈给朋友新发的动态挨个点赞。季君的生活总是这样开始。“我自己不发朋友圈,但我不想错过朋友的动态。”不论是上课还是走路,每隔几分钟,季君就会习惯性地打开微信,期待能看到朋友圈按钮上出现小红点,一有更新便迫不及待地点进去,给新动态点赞或是评论。有时候,尽管没有新内容的提示,季君还是会忍不住点进朋友圈里,再浏览一遍之前的内容。一天下来,季君花在朋友圈上的时间,少说也有5个小时。
  有意思?其实也不见得,用季君的话来说,就像是吸毒上了瘾,成习惯了。起初看朋友圈是为了消磨时间,可慢慢的,时间已被朋友圈“消磨”过于碎片。于是,趁着要备战考试周的机会,季君决定试试“关闭朋友圈”的微信新功能。“关了朋友圈后,少了对那些无关痛痒的生活小事的关注,生活反倒是更充实了!”季君感慨道。现在的她已经恢复了朋友圈的功能,不过只是排队等人时才偶尔翻翻,“不再被朋友圈‘圈’住”,是她最近发布的朋友圈动态。
朋友圈,看腻了
科比退役时,整个朋友圈似乎都是球迷;英国脱欧时,我的朋友圈又满是国际问题专家;“你好,六月!”、“加油,六月”、“六月要幸福哦~”……类似的小清新文字总是每月都来矫情一番。
  每逢节日,更是有大波祝福来袭——母亲节了,哪里的人最孝顺?答曰:朋友圈。“跟风发一波”成了朋友圈的特色,要是不发个时新热门的内容,自己仿佛就会与社会脱节,可高度同质化的朋友圈又有什么可看的呢?“看腻了”是大四新闻学专业的亓力关闭朋友圈的原因。
  起初,朋友圈的风靡在于其熟人社交的特点,可慢慢地,朋友圈变成了“跟风圈”,变成了“谣言圈”,变成了“鸡汤圈”,甚至变成了“代购圈”,其中与朋友个人生活真正相关的生活越来越少,这样的朋友圈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朋友圈,更是秀场
英语专业的林逸曾是朋友圈里的“网红”,每一条动态总有近百人点赞或评论,可几个月前,林逸却关闭了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门秀的艺术。在林逸看来,每一条朋友圈的发布都要经过细细地斟酌和筛选。和朋友相约看海,林逸总要在海滩上跳上十七八次,才能捕捉到一张差强人意的照片。拍罢跳跃照,又是几小时的自拍,就连沙滩上的脚印也要拍个几十张。挑出九张图后,再用修图软件细细修饰,美颜、滤镜……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配上文案“听,海哭的声音”,才算完成了朋友圈的编辑工作。发布后,“点赞之交”们蜂拥而至,看着飙升的点赞数和充满羡慕和赞美的评论,林逸特别享受。
  朋友圈就像是一个广场,只要走在这个广场上,便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他人的眼光。朋友圈又像是一口枯井,在里面喊话时,那震耳欲聋的回声可以彻底把人们爬出这口井的愿望掩盖,就好像我们真的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一样。“为了发一条朋友圈花上几小时的时间,值吗?”林逸这么问自己。在很多时候,朋友圈让人陷入到“总是羡慕别人”和“处心积虑让别人羡慕”的境地,双重尴尬下,发朋友圈和看朋友圈却变得越来越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