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生态现象

时间:2017-07-04浏览:745

■学生记者 娄丽婷
    “高中毕业后,有了自己的手机,就开始使用微信。一开始觉得QQ和微信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微信可能用得会比较多。”传媒学院15级新闻专业的邱依娜说道。对于邱依娜来说,进入大学的一大改变,就是使用微信的频率越来越高。
社交网络不是生活的现场直播
    邱依娜在聊到自己的朋友圈时谈论道,大一的时候,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喜欢碰到任何事情就在空间或者朋友圈分享出来。现在发现好玩的事情,第一时间不会去发朋友圈,反而更倾向于和微信群里的朋友讲。朋友圈的圈子越大,社交就越复杂,不同人的生活背景和工作环境不同,朋友圈发的分享和内容就会有所选择。同时,过多的让人消化不良的信息的摄入反而让人反感,失去对了解好友生活的兴趣。“朋友圈真的是一个圈子,进了UPA后加了一大波好友。有时候看到朋友圈朋友们的动态下的点赞或评论,就会很惊讶,他们俩怎么认识,他们俩怎么也认识。”在校园内,通过各种组织、社团群或者班级群,很多人都可以根据强大的“人际六环理论”取得联系。朋友圈里不乏社交达人,他们经常在别人的动态下点赞或评论。或许他们与对方的私下关系并不很熟,但是在线上表现得特别热情亲近,“点赞之交”也成了社交环境下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认为这跟他们的性格有关系,很难简单地评说这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其实不怎么给人点赞,只有对自己很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信息才会点赞。”
朋友圈信息轰炸下的独立思考
    邱依娜分析自己的朋友圈,谈到自己基本不加微商,“因为微商基本上都是广告,不会有自己的个人的动态,我本身对他们卖的东西也不感兴趣,索性就不加他们或者屏蔽他们。”对于转发推文集赞的活动,她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因此也不会去点赞。“基本上自己的朋友圈主要是自己写的推文,或者日常的分享,如果看到非常喜欢的推文,也会去分享到朋友圈。”可能因为她的专业影响,她比较喜欢反向思考。“当看到周围的同学集体转一篇引起共鸣推文的时候,我就会往反方向思考,自己会想清楚自己的观点,再做选择。”在她自己做公众号以后,特别是做了关于逆流思考的文以后,不太转发明确观点性的推文,特别是两方观点冲突的,不管哪一方观点对于个体来说只是一种参考意见,在狂风逆流中个人仍需要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