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好奇往下一站

时间:2017-07-04浏览:342

■袁辛雨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难以相信,我也到了真正要离开求是园的时候,也开始身着蓝色学位服,从宿舍到月牙楼再到东区,一路取景留念,心中万般滋味翻涌。
  在紫金港六年,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太熟悉了,却从来没觉得厌倦。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我自己也全然不同于六年前了。十分欣喜自己今天能有直面未来的勇气和决心,并颇有底气地认为,我大概可以算是一名合格的浙大毕业生。
  浙大保有并激发了我的更多好奇。浙大的通识教育模式,是我当初选择她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今回想起在浙大修过的门类繁多的课程,仍觉得很有意思。
  大一时,我选修了教育学的课,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讲起德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没想到六年之后,我在德国法兰克福旅行时,在机场大巴上与我攀谈的一位德国小哥,正是毕业于职业学校的屋顶建筑师,他对中国的针灸拔罐兴趣极大,买了很多书自学。
  大二时,我选修了西方政治思想史,老师一口气从柏拉图讲到联邦党人文集,酣畅淋漓,我等听众只觉得精神抖擞、回味悠长。
  大三时,犯罪学的老师正好是当时一起焦点案件的公益律师,课堂上她为我们条分缕析案件背后的情由、事实、逻辑,引起一片唏嘘。那一刻任谁都会觉得,尊重真相、司法正义,应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使命。
  大四时,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上,我又遇到一位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的老师,他似乎每天都在吸收着最有价值的资讯和这个世界最新的思想,我终于能够拨开猜测与偏见的迷雾,看到国际纷乱背后的结构动因及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到了研究生阶段,人文学院的中国审美哲学课又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端口,让我一窥其中的妙趣。这些老师这些课堂为我描绘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平行世界,各有道理也相映成趣,其间偶然读到的字句、听到的观点,或许已经逐渐模糊忘却,但却总能在某个有关联的场景中再次浮现,成为我面临大小抉择时的内心冲动与方向指引。
  即将毕业的这一年,在选择博士研究的方向时,我思前想后纠结万分,直到我的老师问我:你对世界的什么方面感兴趣?我答:我想弄清楚全球化伴生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很庆幸,浙大的教育赠予了我这样丰沛而鲜活的好奇心,而我仍有机会循着好奇走向自己的下一站。
  我十分无感于给年轻人贴上“优秀”的标签——那太单薄了,我喜欢浙大人身上探索未知、力求精进的劲头,我大概永远不会忘记,学高分子的学长带着我们在冬日阳光中的启真湖草坪上,谈论萨特、休谟、昆曲,也不会忘记心理学系的同学如何在一切课余时间自学拍摄、剪辑、剧本创作,梦想着成为一名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他们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浙大学生爱玩、也会玩,他们常能把兴趣做成事业:游戏、茶道、设计、辩论、股票、公益,好像人生从来就不该有什么定式。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能埋首学业,很少气馁松懈。即使是在120周年校庆期间,当行政楼亮起纪念灯、图书馆外循环播放宣传片引起了欢呼连连时,图书馆里面的每一层自习室里仍然有许多同学心无旁骛、埋头看书。浙大的气质里,一面是活力,一面是沉静。我欣赏这种兼容并蓄,每当迷茫无措时,我总能从中汲取不同的精神力量。
  我的导师最近常说:真不敢相信你要毕业了,总觉得过完暑假,你又会来学校。每每听罢都感动伤怀。六月意味着告别,但记忆是有重量的,是在浙大六年的过往点滴,使我成为现在的我。我愿继续砥砺前行,他日再与浙大重逢时,还能轻哼校歌,坦荡地回答竺老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