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迁路 开创新辉煌

时间:2017-09-28浏览:1195

    吴朝晖
    八十年前的中国,外侮严重、国步艰危。浙江的抗战形势日紧,浙江大学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为了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师生毅然踏上了史无前例的西迁之路。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从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师生初迁浙西,继迁赣中,三迁桂北,四迁黔北,历时两年半,最终定校遵义、湄潭,穿越南方浙、赣、湘、粤、桂、黔6省,行程5000余里。浙大师生行经的路线与当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抵达的终点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地——遵义,这是被世人称之为“文军长征”的办学壮举。


    一个奇迹 一座丰碑
    西迁办学期间,浙大师生以非凡的智慧和无畏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实现了浙江大学办学地点的战略转移,推动了浙大办学实力显著提升的战略转折,开启了浙大师生教育报国的战略篇章。西迁办学,是我国教育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八十年过去了,回首峥嵘岁月,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惊叹不已。
  西迁办学是一次投身救亡图存的征程。漫漫西迁路,浙大师生始终以保存中华文脉为使命,“读书不忘抗日救国”。为延续求是文脉,我们辗转各地办学,从迁移之初的3个学院16个系壮大为6个学院27个系;为抢救民族文化瑰宝,我们成功转移了三万六千余册《四库全书》;为参加抗日救亡,我们组建了“浙大战地服务团”等进步文化团体、举行了众多义卖义演活动。西迁办学使浙大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为著名的大学之一,为文脉传承、民族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迁办学是一次坚定教育信念的征程。漫漫西迁路,浙大师生内心深处的教育信念和读书理想始终坚定执着。在日寇肆虐、环境艰苦之时,我们创造性地做到了教学不辍、实验不荒、科研不废;在雪淞冰凌、山峦叠嶂之地,我们不曾丢弃图书仪器;在栖身破庙茅屋、俭餐淡食果腹之境,我们办学仍斗志昂扬。西迁中的浙大,成为所有西迁大学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坚持得最好的一所。
  西迁办学是一次开创发展新局的征程。漫漫西迁路,浙大不仅保存了办学主体力量,而且还找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我们在泰和孕育求是校训、在宜州确立求是校训、在遵义和湄潭发扬求是校训。遵义、湄潭的七年办学既是西迁办学的终点,又是浙江大学跨越发展的起点。西迁过程中取得的一大批创新成果,为浙大奠定了卓越的国际声誉。
  西迁办学是一次传播知识文化的征程。漫漫西迁路,浙大师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出众的精神风貌融入到播撒知识文化、普及教育民智的实践中。我们通过教育资源分享等形式支持西迁办学各地的教育发展,如在泰和创办澄江学校、在龙泉建设浙大分校;我们通过技术帮扶等手段支持西迁办学各地的民生发展,如为泰和防洪大堤解决所有技术难题。浙大在西迁办学中的科教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六省的社会发展。


    东方剑桥 求是文脉
    西迁过程中,遵义、湄潭的办学经历是时间最长、师生记忆最为难忘的时期,在浙江大学发展历史上举足轻重,为我们赢得了“东方剑桥”的赞誉。
  遵湄办学七年,我们形成了享誉国际的学术高峰。这段岁月结束了师生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师生夜以继日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涌现出苏步青、谈家桢、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谭其骧等一大批学术大师,诞生了成就斐然的陈苏学派,提出了国际公认的中微子探测方法,开启了地学研究的新纪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艰难困苦中奋力崛起的成功范例。
  遵湄办学七年,我们树立了一流人才的培养典范。这段岁月记载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动人故事。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变革培养模式,如继续推行在国内教育界首创的导师制。期间,学校培养了叶笃正、谷超豪、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当中有17位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以及曾在物理系学习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据不完全统计,在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浙大校友中,有50位曾在遵义、湄潭工作或学习过。
  遵湄办学七年,我们奠定了服务社会的基本格局。这段岁月镌刻了师生奉献社会的生动实践。在竺校长的亲自倡导下,学校在遵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在湄潭建立了浙大附中,并派师生到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师范和中小学任课。学校专门成立农业推广部,为遵义、湄潭研制茶叶、种植推广主要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等。这些为“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渊源。
  遵湄办学七年,我们弘扬了汇聚人心的求是文化。这段岁月谱写了师生传承文化的浙大华章。一大批优秀学者仰慕求是文化而来,教师关心学生,学生积极进步,形成了人才会聚、人心汇聚的发展形势。学校治学风气浓厚,不同学派、不同见解在学术辩论与交锋中共同发展。在遵湄期间,浙大还与遵湄人民结下了血浓于水的珍贵友谊,形成了相互砥砺、共克时艰的文化氛围,如当时湄潭专门成立了浙大迁移协助会,给予学校各种妥善的安排。


    不忘初心 携手前行
    历史波澜壮阔,精神历久弥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西迁办学80周年的关键转折点和发展新起点,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我们重走西迁路,既为传承“文军长征”的精神,又为开创“新长征路”的辉煌。
  我们重走西迁路,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学校一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时期,我们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回归尊重生命的教育本源,将人格塑造作为教育的终极旨趣,促进教育环节、培养环节全链条开环,构建四课堂融通和线上线下混合的新型学习空间,提供更多基于智慧创造、协同合作、意义建构的教育体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努力成为全球英才向往的教育殿堂。
  我们重走西迁路,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献身科学的本色,开创学校科研生态系统的新局面。新时期,我们要将卓越学术研究作为强校之路,链接世界顶尖学者和机构,形成创新学科联盟和学术共同体,优化学科-人才-科研互动融合的内结构,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网络和全球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平台,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品质和声誉,密集涌现引领型、颠覆性的原创成果,努力成为驱动知识社会变革的创新中心。
  我们重走西迁路,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爱国奉献的情怀,开创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新境界。新时期,我们要将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作为兴校之源,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继续推行“两边两路、一个核心”战略布局,开展与沿边资源大省、濒海经济强省的战略合作互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串接联通浙大“西迁之路”各地合作,全方位服务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高端智库和高端继续教育品牌,努力成为高质量社会服务的动力源头。
  我们重走西迁路,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前辈师长不畏艰险的品格,开创学校百廿求是文化的新内涵。新时期,我们要将文化开源作为办校之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贡献,从人类文化瑰宝中传承文明遗产、萃取思想精华,弘扬和发展一流的大学精神与文化,坚守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丰富文化育人载体,形成高品位、强辐射的文化源泉,多渠道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高地。
  遵义、湄潭是全球60万浙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八十年来,一代代的浙大人对遵义、湄潭魂牵梦萦。我们要继续不忘初心,与遵义、湄潭人民携手前行,为遵义、湄潭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培育更高素质的人才、转化更高质量的成果、传创更高品位的文化,使学校与遵义、湄潭的友谊之树不断开花结果。(本文为2017年8月8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西迁办学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