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吴光林教授

时间:2017-11-03浏览:498

■黄寿波

吴光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20多年了,他在世时的笑容面貌,对晚辈工作的热心指导、帮助,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没有减少一点。
  吴光林(1927——1992)是我校著名园艺学家、一级教授吴耕民先生的公子,他从小在父亲熏陶下,矢志为农。他对植物有广泛兴趣,特别爱好园艺。他就读于浙江大学园艺系,194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生从事果树栽培的教育和研究,成为农业教育家和果树栽培专家。他是极力提倡果树适地适栽的学者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提出果树仿生栽培的科学家。
  吴光林教授主要从事果树修剪、矮化密植、优质丰产和仿生栽培等项目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对桃枝条与结果关系作了研究,证明自然形桃树对提高桃早期产量作用明显,桃短果枝所结果实最大,桃疏果可提高当年产量。60年代,他对梨修剪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品种类型的四套修剪制度。80年代以后,他主要从事橘稻间作人工生态系统、杭州蜜梨优质丰产栽培、柑橘异常落果和果树仿生栽培研究。由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曾多次荣获各级政府部门的奖励。
  我是1960年来农大工作的,一进农大我就听说父子都是教授、从事同一专业的吴耕民、吴光林先生,但很少与两位先生打交道。我与吴光林先生的相识与交往是从1977年开始的。
  那年,浙江橘农正在为1976年冬季那场罕见的的柑橘冻害而蒙受重大损失。我向吴光林先生建议,可否根据气候条件和冻害轻重把浙江省划分为若干区域,例如尽可能选择在无冻区或轻冻区栽培柑橘,在中冻区发展柑橘要慎重,不在重冻区种植。这个建议一提出吴先生就非常赞成。这样由本人执笔,吴先生润笔的“浙江省柑橘越冬气候区划”一文诞生了,该文发表在《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1)上。该文成为由我主持的“柑橘冻害及其防御技术”课题系列论文之一,该课题获1985年农牧漁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吴先生是参与人之一,这是我与吴先生第一次合作。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柑橘发展很快,栽培技术日新月异。这时吴先生正在酝酿写一本介绍国内外柑橘新技术的著作,他得知我在进行柑橘冻害研究,就约我写一篇有关的论文作为该书一章。我也欣然同意,按期交稿,题目是“柑橘冻害及其气象防御技术”。这样,由吴先生主编的《柑橘生产新技术》一书,1986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为了拓宽大学生的知识,1985年我为果树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叫《果树生态学》,听课的同学非常踊跃,反映比较好。《中国教育报》为此在第一版发布了消息。据此,我与吴光林先生商量,我们可否合作编写一本《果树生态学》,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这一建议得到吴先生和校领导、果树学教授张上隆先生的支持。
  经过两年的努力,吴先生任主编,我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张光伦教授为副主编的《果树生态学》一书初稿完成,经过几次修改,于1992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果树生态学》学术专著,于1995年获浙江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第一届浙江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我与吴光林先生的相处和合作还很多,例如,1986年开始,我们合作招收全国第一批果树生态硕士研究生。我们还合作编著《柑橘栽培与加工》一书,每一次合作都是愉快的。
  吴先生是一位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人,他坦诚、率真、宽厚,对人随和、坦率。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刚结束,我与吴先生相处不久,合作研究还刚开始,他在众人面前对我开玩笑说:“你的脑门很大,人一定很聪明。”我连忙说:“我脑大无用,智商一般。”他又接着说:“你的耳朵也很大,是个做官的料。”我也接着说:“我不会做官,也不想做官。”“那就做个大教授吧!”他又补充了一句。
  在我与吴先生在近20年的相处中,我深深地惑到他那治学严谨、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坦诚宽厚、乐于助人高贵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开朗大方、待人和气的良好态度,都值得好好学习。我深深地怀念吴光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