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面馆都留着浙大西迁的历史滋味

时间:2017-11-10浏览:1170

遵义的清晨,急需一种美味来唤醒一天的味觉。

在寻找美味的路上,循着浙大痕迹。穿过杨柳街的灰墙黛瓦,经过老校长竺可桢曾居住的傅梦梅先生家,转过浙江大学女生宿舍前的丁字路口,一路前行,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赴贵州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找到了这家传说中的面店。

老泰来面馆始于清光绪末年的杭州,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浙大西迁历史的见证者。“我的舅公随着浙大西迁,辗转湖广,最终落脚遵义,继续开着家面店。”店老板方振刚说,该店在1940年重开,取名“泰来”,意为希望家国能够否极泰来。

几十年过去了,在周围的一切都在装修改造时,老面馆的菜单却几十年如一日。“老板,来碗大肉面!”面条很快上桌,只听见食客埋头吃面的“哧溜”声与本地人晨间的方言交谈。

饥肠辘辘的早晨,面馆的热闹于西迁遵义的浙大人来说,唤醒的是一场心心念念的故乡味道。而今天,对重回文军长征路的年轻一辈浙大人来说,唤醒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怀恋。

这一碗面,唤醒了我们的味蕾,更贯通了一段舌尖上的历史回味。

面前的大排面,汤质清透,香气扑鼻。细细的面条根根分明,配上绿油油的葱花,瞬间令人食指大动。经腌制炖煮后的大排平铺于细面之上。夹起面条,配一口大排,果然不负老店名号。

这碗面,还是当年西迁浙大人的口味。店老板介绍,老泰来面馆的面基本保存了传统江浙风味,又经当地的气候特点,适作调整,因此既受西迁浙大师生的欢迎,又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老板说:“三代了,还是那个酱味儿。”

几十年时光匆匆而过,抗战结束,浙大东归,岁月沧桑巨变。留在遵义的泰来面馆却成了当地口口相传的老字号,当地人说,若有朋友来,必带他来尝尝泰来面馆。

至此不禁想起,历史上那些璨若星辰的名字,是不是也曾在这里品尝过一份熟悉的味道呢?“教授们下了课常常和同学们到我们馆子里吃面。”店主话不多,却有着对面馆厚重历史浓浓的自豪感,说着当年面馆的盛况和浙大人对这碗面的热衷。

一口口热的面汤下肚,一个个学科问题在脑海中穿过,填饱了肚子,难解的问题仿佛也有了新的思绪。

下了课的同学们三三两两走进面馆,点上面条,便开始谈论。或谈局势,或谈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