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哲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Land Use Policy发表关于我国农村宅基地改革问题论文

时间:2017-11-16浏览:2528

日前,由我院吴宇哲教授、博士生莫智斌、浙江财经大学彭毅副教授及昆士兰科技大学Martin Skitmore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Market-driven land 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A new system for the capitalization of rural homesteads被国际知名期刊Land Use Policy接收,并于11月10日见刊发表。Land Use Policy是土地政策领域的顶级期刊,内容涵盖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规划等多个方面,期刊影响因子为2.768。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开放,城市住宅权能日益完善,资产价值得以实现。然而,农村宅基地市场却由于制度限制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大量宅基地无法像城市住宅用地一样进入市场交易,其权能仅仅体现在居住上,资产价值受到禁锢。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生活,他们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渴望在城市扎根落户下来。另一方面,他们在农村中的宅基地由于无法被交易而处于闲置状态,这不仅使空心村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蔓延,而且对于这些“城市新居民”而言,也阻碍了他们通过交易闲置资产获取收益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在城市立足。在我国大力推行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趋势下,关于开放农村宅基地市场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如何开放这个市场,如果完全地毫无限制地开放,则很可能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引发系统性风险。于此,文章以总体上保留集体土地所有制为研究基础,以提高宅基地权能为初衷,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实,提出“市场推动的宅基地国有化模式”。在该模式下,集体土地所有制将被保留,获取宅基地使用权的成员权限制则被放开,最终宅基地出让方可在交易中获得资产收益,而受让方则将获得与城市住宅模式相类似的国家所有权下的原宅基地使用权。

该文章首先论述了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历史发展,并对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文章从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空心村问题切入,论述了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该制度对宅基地资产价值的禁锢,以及对人的城市化的阻碍。文章第二部分则从国际视角论述了英美等国家在早期存在大量非正式资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制度变革使隐形资产正式化并借此实现其价值与财富的积累。与此同时,秘鲁、海地等国家在相似条件下,由于制度变革的落后,大量资产无法在市场上进行正规交易,这些资产至今无法实现资本化。在第三部分,文章则从之前的国际经验比较转入国内宅基地产权一般国有化与一般私有化的论战概述中来,对国有化和私有化两种模式的优缺点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就它们在中国环境下的可行性作了分析。在第四部分,文章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推动的宅基地国有化模式”。在该模式下,宅基地所有权将在总体上经历一个由集体所有向国家所有的转移,但与一般国有化不同的是,该转移完全通过市场途径实现。即在宅基地交易(所有权转移)的瞬间,宅基地所有权被设定为私有产权,出让方与受让方自由协商交易价格并签署协议。随后,受让方将协商地价款交付政府代管,政府则将收到的地价款按照一定比例在农民和集体(合为出让方)之间进行分配。最后,宅基地所有权转移至国家成为国有土地,受让方同政府签订协议获得与城市住宅用地相类似的原宅基地使用权。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利用IAD框架(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对“市场推动的宅基地国有化模式”与一般国有化和私有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得出,该模式较其它两种模式而言,在将坚持公有制底线的前提下,建立起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落户后,发挥出原有宅基地的资本功能,也弥补了国家垄断和购买资金缺乏等一系列一般国有化存在的不足。该文章的发表期望能为提高我国农村宅基地权能、推动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添砖加瓦,并供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图/文莫智斌

2017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