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观察

时间:2017-11-17浏览:289

为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2017年8月15日至21日,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暑期社会实践青海团队跨越2300公里,奔赴海拔3100米以上的青海原子城,感悟两弹精神,追寻求是芳魂。
  到达的第一天,就有同学因为缺氧而短暂晕倒,团队中也有不少同学出现了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有时候明明只走了一点路,腿却渐渐肿了起来;一走快就喘,爬一层楼梯都要歇好几次。”一位实践队员说。
  而实践团成员们遇到的问题还不仅是高原反应,适应青海的天气也是成员们面临的一大考验。阴雨绵绵中的金银滩,温度骤降,伴随着阵阵冷风,队员们穿上了羽绒衣、冲锋衣,却依旧被吹得直哆嗦,正应了那句“金银滩只有两季,一个是冬季,一个大约在冬季”。难以想象在条件更为艰苦的过去,科学家们是以怎样的精神支撑着自己,坚守岗位,这一坚持便是十几年。特别是王淦昌院士,他来到青海时已经57岁了,却仍以年轻人一般的热情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实践团成员们感叹道:“正是老一辈浙大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无论是高反还是感冒,我们都始终不能掉队。”
  在实践的过程中,队员们也见证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一位讲解员,毕业于高等院校经济专业并从事证券工作,却在工作四年之后,毅然辞职回到原子城,选择做一名“两弹精神”的传承者;有位老兵,特意带一家老小前来追寻,对着厂区内陈列的发报机如数家珍;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风华正茂的少年,有天真烂漫的孩子,有一代代人走进原子城,亲近“两弹精神”……实践队员郑学韬的感触也很深:“走在原子城的221厂区,厂房独自矗立,草原广袤辽远。五十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漠,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国家的原子能事业奉献青春。我很感谢能够通过录制《暴走青海原子城》让我更好更深地了解这段历史,让我走近这群无私奉献的人。”
  原子城纪念馆的第五展厅,有一个深情的主题:共和国不会忘记。而我们,更不会忘记。虽然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已经有50多年的时间,那段艰辛的岁月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可当我们来到原子城,看见那些科技人员曾工作过的厂房,似乎仍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付出。人们仍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杰出成就而喝彩。
  (姜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