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求是、团结、创新”的故事

时间:2017-12-21浏览:1543

■学生记者 张瞾睿

“我们的团队就像一列动车,每一节车厢都有一个发动机,为列车的高速运行提供动力,而不是五六十年代的绿皮火车,只靠一个火车头来带动。我们的团队就是大家一股劲一齐向前冲,来解决国家的重大项目和课题……”2016年,热能工程研究所的“能源创新利用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工党支部副书记陆胜勇教授自豪地说。

科学研究 扎根中国大地

多少年来,科研团队始终以面向国家重点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事科学研究,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波涛滚滚的科学研究浪潮中不跟风,不盲从,只为填补国家需求空白而努力奋斗。

从水煤浆到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再到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垂直石墨烯储能、二噁英在线检测,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始终没有停下追求“浙大流派、中国制造”的步伐。解决老百姓关心、政府关心的问题,是每一位党员与科学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这是一个有着高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科研团体。从学科带头人到80后青年骨干力量,自下而上都有着自发的、主动的进取意识。老一辈学科带头人不只埋头于繁重的科研任务,还将关怀投向下一代甚至是跨代际的优秀人才,为团队的科学生命注入新鲜血液。

院士表率 培养青年学者

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责任教授薄拯身上可以看到团队人才培养的动人故事。2009年还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的他遇到了赴美国开会的岑可法院士。这位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动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探讨能源领域相关课题,并将他眼中的这位优秀人才带回浙大,为他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

在薄拯成为博士生导师,获得了丰富的科研a基金后,岑可法院士还不断与他探讨国际前沿理论,帮助他在石墨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还为他提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平台——浙大工程师学院,使得他的研究真正走进市场、落到实处。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的双重支撑,使得薄拯成为浙大能源工程学系最年轻的教授,荣膺国家“优秀青年”称号,被列入国家“万人计划”培养项目名单。

“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是热能工程研究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族谱,是教工党支部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血脉,是凝聚人心、永葆生命力的精神之钙。

凝心共建 保持团队先进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支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开展了以“新时代、新方向、新人才”为主题的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支部会议,原本计划下午一点就结束的会议一直开到了晚上七点。

此外,教工党支部每年都要召开创新大会,由学科带头人组织讨论和思考团队发展方向。有一年,创新大会召开当天下起了大雪,教工党支部的成员们冒着大雪徒步来到研究所,聚集在大会议室里热烈地讨论着国家重点需求。那一夜,研究所里只有大会议室灯火通明,从学科带头人到青年教师,每个人都思考和讨论着团队未来科研方向。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热能工程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始终以求是创新的精神、开物前民的勇气、公忠坚毅的信念与顶天立地的贡献,高扬“能源先锋”的旗帜,书写“求是、团结、创新”的动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