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方圆人生 风展育人如画

时间:2017-12-21浏览:478

■贺武华

转眼我从浙大教育学院博士毕业已是十余载了,可始终觉得自己仍在西溪里,常随老师左右。个中缘由,无疑是导师方展画教授对学生的爱与育一直未曾“毕业”。

学者人生·才

方老师的文章,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言论时评,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充满情怀与灵动,我很喜欢读。方老师在学术界的“一鸣惊人”,常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在大三时就在国内最高层次的教育权威刊物《教育研究》上发表开山之作。

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浙江工商大学张仁寿校长与我分享了他俩在偏僻的浙南乡村编织“文艺青年梦”的往事,挑灯爬格子,创作小说诗歌,一次次地投稿,一封封的退稿……听来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展画教育文选》的自序中,方老师记录了他在小学时的“作家梦”,在作文中写“小说”;而他在华东师大读研的3年间,大大小小的文章写了近50篇。

传道授业·严

初识方老师,常给人一种严肃甚至几分“冷酷”之感;刚入师门,学长们常以“方老师要求很严”、“学业要求很高”等来敦促“劝学”。在浙大,文科学生毕业的两道难关被形象地誉为“小论文+大论文”,小论文是发表一级刊物论文,大论文是博士学位论文。忘不了博二期间,我“精心”准备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总是不断地被方老师“毙掉”的经历。

有一次,我兴冲冲地拿着写了上万字的开题报告,还准备了一箩筐的辩词,跑去办公室找老师交流汇报。可是,还不到十分钟,就被驳回“重新选题”,懊恼郁闷可想而知。而最后一次与老师交流选题时,同样是十分钟不到,方老师就插进话来,“这个课题可以做!”紧接着又补了一句:“你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次对话,我是彻底感受到了导师的“威武”。随后的预答辩、盲审、答辩等,可谓一路凯歌,这让我深切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后来,我的博士论文还获得了浙江省优秀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尝到甜头后就更加体会到老师的“厉害”了。

恩重如山·爱

从学生毕业找工作到毕业后的事业发展,方老师会尽其所能提供帮助。博士毕业时,考虑到爱人已在江西工作,调动几乎无望。我曾不止一次跟方老师提过回老家工作的打算,也曾一度不解他对此为何不置可否。其实,方老师私下里在帮我联系一些单位,看能否争取把我爱人调过来。宁波市教科所、华南师范大学……方老师一直不曾放弃。后来,在方老师、徐辉老师等的共同关心下,我们一家如愿以偿在杭州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至于参加工作后向方老师求助,那更是家常便饭了。

不言之教·育

方老师除了经常“为学生办实事”,还常常给学生传递好声音、带来正能量,会第一时间为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予以肯定与鼓励。记得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省社科基金全额出版资助,就是方老师第一个报的喜;我第一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方老师第一时间发来短信祝贺。

不知道方老师什么时候加入了同学们的微信群,而且还时常转发一些好文章;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时不时冒个泡、吐个槽。大年初一还躲在被窝里的我,惊喜地读到方老师在群里发来的一条长长的微信,内容是悉数过去的2014年里,每个学生的主要“亮点”:谁博士毕业论文快写好了,谁评上高级职称了,谁拿到了国家课题了,谁申请到了出国留学资助了,谁的孩子解决了上学问题,等等。如此有心盘点,一一点赞,温情十足,令人顿生感动。

新年将至,蓦地想起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中那句气宇轩昂的诗句——“风展红旗如画”,让我以此祝愿老师万事顺心,并期待分享他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