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生勿效

时间:2018-01-25浏览:531

张淑锵

如果满腹经纶的先生正在讲台上十分投入地向着他的学生授课,忽然发现有一位学生眼睛根本就不看讲台上的先生,完全就没有沐浴在先生布道之中,而是自顾看着与课堂无关的闲书,你猜这位先生会怎样对待这位学生?会震怒么?

浙江大学前身浙江高等学堂的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有趣的是,这先生初而怒,继而缓,最后竟然很欣慰地放过了这位学生,当然更没有顿足捶胸地,对学生横加挞伐的事了。

这位先生就是魏友舫(1869-1948),字仲车,慈溪人,光绪29年(辛壬)并科举人。1904年,源于求是书院的浙江大学堂改办浙江高等学堂(简称“浙高”)后,先生入职浙高,掌国文课。

浙高是当时文化渊薮的浙江省最高学府,其国文老师的国学水准想必也是上等的。先生诗文著作有《端夷阁近三年诗词》及《端夷阁六十后诗词》等,后来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国文教授就可作为其学问水准的佐证之一。关于魏先生在浙高的更多信息,一时很难详悉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一首歌词来品味先生的道德文章:

明山佳气郁葱葱,甬江如带水流东。跨西城一角,楼观凌空。海内共和伊始,看多少莘莘学子读书谈道其中。是社会中坚分子,是国家健儿身手,正宜及时用功。深宁考据,榭山掌故,足启我童蒙。愿共守先正遗训;言忠信,行笃敬,效实储能齐努力,破壁出飞龙。

这是浙江省内原著名私立学校宁波效实中学的校歌,由魏先生作词。整首歌词一气呵成,朗朗上口,意兴隽永。

那么,在浙江高等学堂的国文课堂上,不听教诲,而且还常自命不凡,以为曲高和寡,少有知音的学生又是谁呢?他就是来自浙江东阳的青年才俊邵飘萍。

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18861011日生,13岁考中秀才。1906年,20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邵飘萍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事乖不遂男儿愿,才高难入俗人机”常挂嘴上。1906-1909年三年求学时间里,邵飘萍受清末维新运动的干将梁启超文论所感染,如饥似渴地读各种时报,诸如《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开了眼界,思想迅速转变。他兴趣广泛,随时阅读,以至于在魏仲车先生课堂上也读小说。不幸的是,有的同学对这位自视甚高的同学早就心有不服了,此时逮个正着,就向先生举报:“某人上课不听讲,还搞小动作,看课外小说。”

先生时年近40岁,近视眼,本来带着个目镜。如果没有人举报,大概也不会注意到邵飘萍的这个小动作。如今有人举报,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取下目镜,先生严肃地看着邵飘萍:“你在干什么?看什么书?交上来给我审阅。”邵飘萍虽然才高气盛,在先生面前那也只能乖乖起身,双手将偷看的小说呈给先生。

先生收了邵飘萍呈来的书,乍一看,怎么回事?书皮竟然赫然朱书署签《中国文法教科书》,不是小说。正狐疑着,不死心,翻开书本,竟然真是小说,而且还是“不堪入目”的《西厢记》!先生脸色很难看,快要发作了。等等,这页面留白之处写了这么多文字,写的是什么?都是批注啊。这不是在读闲书,这是做研究啊!用研究文学史的眼光来批注《西厢记》,这可是上等的读书路径啊。这不正是浙高同学为实现“育才、图治”的办学宗旨而应该养成的素养和能力之一吗?

先生脸上凝结的愠意如天上的浮云,开始云卷云舒了。一会儿,红云散去。一片阳光映在先生脸上,这脸色现在好看极了。先生缓缓地一页一页翻着,他的内心又是兴奋,又是欣慰。自己教的学生,有如此好的学问,怎能不暗揣高兴?

正在忘情时,忽复梦醒来。不对啊,要是同学们都有邵飘萍这水平看小说,倒也无妨。可是,要是同学没有那水平,净在课堂上做些无聊闲事,耽误了读书好时光,那如何是好?这是绝不允许。

魏先生定了定心,将书郑重地给还给了邵飘萍,然后一本正经地教训全班同学:“邵飘萍研究《西厢记》,刻苦用功,没有什么不好。”同时,他也特地强调:“愿诸生之勿效之也”。说完,下课铃响,课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