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祺祯的“建筑”之路

时间:2018-03-08浏览:842

■学生记者 陆理宁

他在大一时曾建过一座桥,那是一座模型桥,承的是砝码;他在大四又参与建了一座桥,那是一座木桥,承的是孩子的学业。从模型桥到可行桥,他用了四年来积淀。

他在大一时曾走过一段路,从浙江到中哈边境,探的是一带一路的影响;他在大四时又选择了一条路,从本科到研究生,探的是自我价值的突破与实现。

他就是浙江大学2014级土木工程卓越班的康祺祯。

从模型桥到可行桥

受到工程师父亲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康祺祯选择了浙大的土木工程专业,并在大一就组队参加了结构设计竞赛。该队伍是唯一一支包含大一学生的团队。回忆起三年前的比赛,他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的任务是建造一个可以承受一定重量和一定撞击的桥梁模型,这一个模型的搭建基本上耗费了三到四个星期的课余时间。”

起初康祺祯和队友们弄错了体积范围,导致制作的模型过大。面对基本成型的桥梁模型,“虽然也很不舍,但是我们都有点‘完美主义者’的通病,在锯掉部分和重新来过间选择了后者。”

不断试错,精益求精。这是康祺祯参加多次竞赛后积累的重要经验。“参加这种竞赛就是需要不停试错,不停实验,寻找最优解。把重量一克一克地减下来,把荷载一克一克地加上去。”

经过三年的知识积累与能力打磨,大四时他加入了浙江大学“无止桥”团队,与来自西安交大等高校的团队一起合作,在贵州的谢家村为当地居民建造了一座贝雷桥。

康祺祯在团队中承担的是工程设计和后勤部分的工作。“之前这个地方也有简易的小木桥和水中的石头路,但是一到洪水季的时候就都没办法使用,孩子们就无法正常上学。所以,我们要搭建一座高于最高水位的桥,从而保障居民的日常通行。”他说,这桥,承载的是信仰、知识与能力。这是孩子们梦想的道路,也是他实现家国情怀的第一步。

从实践路到人生路

大一暑假,康祺祯参加了一带一路的调研实践。他带领的队伍去到了祖国的边疆——新疆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

“那已经到达了中哈边境,口岸的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后,当地的贸易与经济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商户常常要来中国进口商品。祖国的一侧,一排排建筑正在如火如荼地建造中;口岸对面,是零零散散的蒙古包。站在交界处的康祺祯,为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折服,被祖国的日益强盛震撼,也对“一带一路”未来的美好发展充满希冀。

再后来,他带队进行青春公益·美丽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水资源保护调研。在淳安县中洲镇暑期支教团留下了康祺祯坚持实践、热心公益的身影。他和伙伴们一方面开展科普推广与政策宣传,另一方面开展水污染调查与水政策研究,充分了解实践地区水资源开发与水污染治理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除此之外还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交流合作。“我始终坚信,一个人的存在,只要可以为世界带来一点点改变,就是有价值的。”

“一带一路”的政策深深镌刻在了他的心中,“这个战略的提出给了工程人员包括我们土木人一个非常大的平台。让我们不仅仅能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为构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保研本校的他希望自己首先在研究生阶段学好知识,并且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去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到真正能为民众做出实事的地方去。

“多管齐下”提升自我

学业、科研、学生工作都是康祺祯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方面。“大学里的时间还是很多的,只是不经意间就会溜走。”回顾本科四年,他笑着说从未在电脑里下载过游戏,平时就把学生社团工作当成是一种放松,也正因如此,他的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

三年学业综合排名专业前4.9%,获得每年全国只评选9人的2017年度茅以升工程教育学生奖……康祺祯收获了很多荣誉与肯定。

他在本科期间,已经拥有四项国家专利。“山区的输电塔零部件往往需要肩挑人扛,如果把输电塔打基础的桩改小、改多、改成可以拼接的形式,那么施工就会便利很多。”基于这种想法,他设计了输电塔桩基小型化、快速化施工系统,并发表了题为“循环荷载作用下小型预制桩力和位移分布规律研究”的论文。更令人惊喜的是,专利成果已经在嘉兴电力设计院和宁波电力设计院有了初步的试应用。

从模型桥到可行桥,从实践路到人生路,康祺祯始终本着对土木工程的热爱,对投身祖国基建的渴望,对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坚持,努力兼顾学业、科研与实践。“作为一名土木人,我相信在未来的时代大潮中会有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