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浚泽后生

时间:2018-03-08浏览:380

■孙旭东

2018219日,张浚生老师溘然长逝,海内外生前友好、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校友都沉浸在思念和悲痛之中。他的一生,经历并参与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香港回归和四校合并,为党和国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牵挂着他一直关心、呵护的同学们。2005522日下午,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面向浙大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在浙大正式成立,并接受了第一批460万元来自社会各界和校友的捐款。成立当年,基金就拿出38.2万元人民币,资助102位浙大贫困大学生和研究生。

转眼间,10余年过去了,在众位爱心人士的无私襄助下,基金规模已达3600多万元,共有贫困学生近3000人次受到资助。如今,这些得到资助完成学业的学生,有的已成为浙大的副教授,有的已成功创业资助他人。作为基金会的秘书长,10余年来,我亲历其中,参与历年理事会的筹备、捐赠活动的举办、受助学生的遴选和助学金的发放,每每为贫寒学子的家庭状况而难过、为他们有机会得到帮助顺利完成学业而欣慰,更常常为各位理事和社会各界朋友对浚生助学基金的支持、对浙大教育事业的关心而深深地感动。

浚生助学基金的成立和发展,首先来源于张浚生老师对母校浙大深切的热爱。张老师1954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光学机械仪器专业,其间除在杭州市委和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15年外,一直在浙大学习、工作,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为浙大光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四校的顺利合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杭州和香港;也无论是在教学或领导岗位上,还是荣休在家,他都一往情深地热爱浙大的教师、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着一生都解不开的浙大情结,为母校奉献一切始终是他的厚望和实践。浚生助学基金的建立,正是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后,继续为学校贡献余力的一种方式。为了基金的发展,从不愿意求人的他多次拜访或写信给一些新老朋友,请他们给予基金以支持。但凡理事的活动,他再忙也要抽空参加。只要有利于浙大的事业、有利于基金会的发展,他总是不遗余力,无怨无悔。

浚生基金的成立和发展,也源于张浚生老师对求是学子浓浓的情感。他从浙大的一名普通学生,留校当老师,后来又担任领导职务,对同学始终有着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之情,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在与同学谈心讲话时,他多次提出,希望广大求是学子能够拥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品德,宽厚的基础,卓越的能力,踏实的作风,健康的体魄。他认为这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应以此为目标培养学生。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大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的培养。记得我在给张老师当秘书时,他常常叮嘱我,只要学生有事找他,千万不要阻拦;只要是学生邀请的活动,尽可能安排参加。每逢节日,他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食堂,与学生一起包饺子、联欢。同学们思想上遇到困惑、学习上碰到问题、生活上遇到困难,也愿意找他反映,和他聊聊。10年前,当时的浙大学生月生活保障低于250元的人数达5000余名,占全部学生的20%,虽然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建立了完整的奖、贷、助、勤、免、补制度,但依然有众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学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张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内心非常难过。成立一个基金会,凝心聚力,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

浚生助学基金的成立和发展,更来源于众多热心人士对张老师的尊敬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基金刚成立,就得到了来自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中程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隆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相助。10余年来,参与基金捐赠的理事已达70多人,这中间,有的是张老师的老朋友、老同事,更多的是浙大的校友。有的是社会知名的慈善家,像楼永良、陈君实等,也有的是靠微薄退休金生活的浙大老教师,如卓岩松老人等。之所以出资支持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正如他们所表示的那样,一是表达对张浚生老师衷心的敬意;二是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三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捐赠或多或少,奉献的都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心,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他们浚泽后生的义举,将影响和激励更多的学子将来学业有成后报效祖国和社会。

浚生助学基金10多年了。10多年的发展,是感情的延续,是爱心的延续,也是责任的延续。我们期盼会有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加入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帮助,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作为基金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其中,服务其中,也从中一次次受到感动和教育。我体会,也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今,虽然张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的献身教育、关爱学生的精神将和基金一起,永远延续下去。

本文原载于2018228日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