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竺可桢校长的求是大爱

时间:2018-03-22浏览:506

关怀评史奇才

1939515日下午,竺可桢日记写道:“……三点至校,土木系四年级生陈叔陶来。陈在二年级时即研究历史上之文字,傅孟真(即傅斯年——作者注)认为有价值。前次在昆明余曾询孟真有否嘱其入历史研究所之可能,孟真以为如渠志愿在于研究历史,甚愿罗致之。今日陈来,据云渠已得知傅孟真来函招其往史语所,渠之志愿仍在土木结构方面,不愿往。余告以国内无一机关可以研究此学,土木毕业而后只可在路上作测量工作而已,故嘱其于路上工作一年后仍能专心历史。”(《竺可桢日记》,第一册193619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2页)

日记中的陈叔陶,1935年在因病休学一年后转读浙大土木系。养病期间,他自学研究写出一本7万字的《新元史本证》,对《新元史》中的谬误提出了正确的史实和史观。

在中国二十四史中,首部元史是明朝宋濂编著的《元史》,学界反映此书编得草率,质量不高。清末民初,柯绍忞编了一本《新元史》,读者认为此书比原来的好,却被时为高中毕业,患病休养中的陈叔陶审视出人名、地名、纪年、纪月、纪事、世系、封爵、官职、氏族、谥号11处多误;纪年、纪事、宗室、世族、姓氏5处多遗;另有重叠重复、译音无定、误氏为人、体例不一、书法未审、剪裁未当和人名未当共计23处错误,他据此写了《新元史本证》长文,对原著加以修正。

陈叔陶将书稿寄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对文中内容的精炼和准确,评论论据之无懈可击大为赞赏。根据作者论文函发落款地址是浙江大学的线索,傅斯年即修书出长浙大不久的竺可桢,请他查询陈叔陶是何许人也。竺校长自然先从历史系的教授和教师中寻找,再从历史系高年级学生中排查,均无音讯。竺校长难以想象,这本评史力作竟然出自时为高中毕业学生,现为浙大土木系二年级生的陈叔陶之手笔,也因此对这位评史奇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语言研究所自1928年起,每年出集刊一“本”,每本四“分”。为集刊撰搞的有陈寅恪、陈垣、傅斯年、顾颉刚、胡适等史学家和赵元任、李方桂等语言学家。名人荟萃的集刊,收到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生陈叔陶的专著,傅斯年十分欣喜,将该文发表在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07本第三分刊物上,同期发表文章的有陈寅恪、俞大纲、孙楷第、李家瑞等。当时,陈叔陶是23岁的青年人,名列这些史学大师之列,在史学界引起轰动,也一时成为浙大校园的美谈佳话。

19395月,陈叔陶由浙大土木系毕业时,浙大正拟由广西宜山搬迁。竺校长在百忙中没有忘记两年前他发现的评史奇才,于15日召见陈叔陶,关心他毕业后的去向。在这之前,竺校长已询问过傅斯年所长接受陈入语言所之可能,竺校长语重心长地告陈曰“土木毕业后,只可在路(指施工造路)上作测量工作而已!”,此语实为竺公推心置腹之坦言,不是爱才心切,以一校之长的身份,他绝不会说出似有贬土木而扬史之语,并记予日记之中,可谓用心良苦也。陈叔陶虽治史有心,但更钟情土木;但竺仍寄以发挥史学才华之望,嘱其在路上工作一年后仍能专心历史。竺公爱才、爱生之深情,日月可鉴。

亲笔写推荐信

1945年,杨竹亭由浙大史地系毕业,当时抗战胜利,浙大拟迁回杭州。孝子杨竹亭急于去上海探望已离别9年的母亲,又担心到上海后找不到工作,便拜见竺校长,请予指点。他坦诚直言,请竺校长介绍他去中央气象局工作。杨竹亭自省,在史地系曾选读几门气象学课程,根基扎实,到气象局不会给竺公丢脸。

竺校长了解这位高材生的勤奋刻苦和品学兼优,便一口答应。次日一早,校长秘书便送来竺校长写给中央气象局局长吕炯的亲笔推荐信,要他尽快寄出。当时,由遵义寄往陪都重庆的信件,邮程大约三天。十天后,竺校长又派秘书来了解进展情况,劝慰他耐心等待,说吕局长一定会帮助他的。

果然,几天后吕局长来信,告知气象局正拟迁回南京,信中表示欢迎他来局工作,请他回沪探母后即来宁找他。为保杨竹亭的工作安排稳妥无失,竺校长在杨竹亭离开黔去沪前,又写了一封亲笔信交他由沪寄宁,嘱他安心等候。竺公比杨竹亭年长31岁,对他的工作操心安排如此细致周到,使他真切地感到竺公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关爱,他含着热泪向竺公告别。

三个月后,吕局长派气象专家来接杨竹亭前往浙江舟山沈家门接管天文台,而此时杨已受浙大工学院前院长、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李熙谋之委托,在沪筹建一所学校。他热爱气象专业工作,但不能弃李托而不顾,于是立即修书,向吕局长恳切说明原委,致歉致谢,又向竺公专函致意。

指导学生转系

1946年秋,陈宜张考入浙大机械系,1947年回余姚家乡度暑假时,父亲陈登原又提出希望他转系读医的建议。陈登原对9年前陈宜张祖父染患霍乱因缺药少药而去世的无助,一直内疚于心,认为当时家中如果有位医生,或能挽救祖父的生命。此外,陈登原很正视现实,他说:学工科出来是当工务员,物价飞涨,有什么办法,有什么出路!如果读医可以自己开业,收入稳定,相对丰实一些。他甚至具体地设想:“你开诊所,我管挂号,咱家万事不求人。”陈宜张有感于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又是偏爱科学思维和理论研究的人,学医是理想的职业,能救病扶伤,对社会大众做最直接和有效的贡献;作为家中的长子能遵父命学医,也尽了孝心。

虑事周密的陈宜张对转学医科的具体操作,也作了仔细地分析。他读机械系两学期成绩不错,申请转系亦属校规允许;此外,一年级所读学分,大部分可计入积分。所以,他决定申请转系。但他不知道,浙大学籍管理规定,一年级学生转系申请,需在一年级下学期结束前提出。当他得知申请已过规定期后,决定向竺校长求助。

他由余姚家中发信给竺校长申请转系,很快收到竺校长的亲笔回信,信上说申请虽已过期,但可持此信与注册课协商,能否先修医学院课程,待二年级结束时再办转系手续。收到回信,陈家全家都很感动,竺校长校务繁忙,还特地来信指导一位超时转系申请期的学生,为他出谋划策,设法弥助和尽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正当要求,说明浙大爱生如子所言不虚,感到竺校长对学生充满了人间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