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悉尼,学习环境保护

时间:2018-04-12浏览:508

■学生记者 黄颖

今年寒假,浙江大学11名关注环保的本科生赴澳大利亚参加了一个名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海外交流项目,他们徒步穿越湿地、参观蓄污水池、实地参观白蚁实验室……大家在了解学习悉尼环保措施,感受到对环境和生命的尊重。

他山之石

谈起寒假的交流经历,成员们的热情仍未退去。实地考察、分模块的课堂讲授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围绕环境保护诸多议题,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让16级广告学专业的魏悠媛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关于“新媒体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主题研讨,“教授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并不会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诚然,在传统媒体占主要地位的时代,政府和商业集团或许在议程的设置中可以起到重要影响。但传统媒体地位受到一定冲击的现在,新媒体的发展为客观的环境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她大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特色鲜明的课程设置。“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做‘进化与生物多样性:澳大利亚白蚁’的课程,讲课的教授Na-than Lo是个中澳混血,给我们讲了他对澳大利亚白蚁的研究,从白蚁的生活习性到各种冷知识,比如白蚁的近亲其实是蟑螂。课程最后,他还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实验室,演示了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白蚁身体里的一种微生物。”2014级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童诚宇则从“白蚁课程”中看到了当地人对待生物的态度,“白蚁作为澳大利亚随处可见并且时常给当地人的房屋带来破坏的生物,如何保证白蚁不干扰生活,同时维护白蚁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既需要研究和智慧,也体现了当地人对于生物的尊重。”

当地人对生物的尊重在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中得到突出体现,“为了保护意外发现的一种本土蛙类,他们改变建设计划,将这块区域改建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嘉伟则感慨于当地公民超前的生态意识。

除此之外,参观位于城市小丘陵上的环境教育中心,跟随体验师探索森林、听他们宣讲环保知识,成员们在繁华城市中体验别样的悉尼风情……

异邦之友

来自世界各地有趣可爱的灵魂融合在澳大利亚这个大熔炉中,不仅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更形成感当地独特的人文魅力。

来自广告学专业的2016级本科生魏悠媛也笑称交流项目中的教授是男神、女神级别的,他们不仅会有意放慢语速照顾大家,还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环境之外,关于体验、关于人生的问题。“有同学询问John Currie教授他是怎么了解这么多事情的,他鼓励我们多去世界各地看看,和更多的人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与此同时更要学会分辨‘观念’和‘事实’。他告诉我们要了解到足够多的信息,并做梳理,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了解诸多事情的意义所在。”

成员们在学校志愿者的帮助下徜徉在悉尼的大街小巷,来来往往的行人、各色各样的餐馆,让他们感受到了异国他乡之美。“当地餐馆的服务员小哥哥在上菜时会常常将‘Are you happy’挂在嘴边,每次听到这种温暖的问候我们都超开心。还有小哥哥照顾到对海鲜过敏的同学,单独上了一份菜。”团队中的20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丁寅铭对当地人的热情记忆犹新。无论是在圣玛丽大教堂前遇到邀请一起做搞怪姿势合影的团队,还是主动帮忙指路的外国老爷爷,成员们常常被陌生而温暖的人感染和感动。

同行之交

作为本次交流团队的队长,从出发前的联系学长学姐,到制作攻略、通知队员完善申请材料,2015级金融学专业的卢旖旎在交流前做足了功课。“刚开始,群里气氛比较严肃。但这种气氛在见面的

时候立刻变了样,大家一下子就‘混’熟了。”谈起旅途趣事,卢旖旎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比如拍照时负责加戏的白学姐,还有标志性“哦”字发音的陈学长。“那些看似琐碎的小细节,那些专属的笑点,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到。”

在活动最后,每个小组需要自由选择一个与中国或者澳大利益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展示,而每个组都是由来自国内不同高校的同学组成,相比同校同学之间,会缺乏默契。“大家普遍更相信自己,所以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分歧,有时候这种分歧甚至是比较大的。”虽然在小组展示中产生了一些小的摩擦,卢旖旎说,但是我们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了问题——阐述自己的理由,每个人都做出妥协,最终顺利完成了“四分钟之内用三张PPT呈现”的全英文展示。

即使寒假交流已经结束,但是成员们谈起当时在悉尼的日子,字里行间仍然充满怀念,就像队长卢旖旎说的,每回忆一次,心灵就像再去了一次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