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的故事(下)

时间:2018-05-24浏览:875

出版信息:泰和宜山会语,1939年

档号:ZD-2012-RW11-117-1

鸿雁留痕

《泰和宜山会语》是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一浮。但最早刊印是在上世纪40年代初。

1938125日,战事日紧,马一浮先生离开杭州后又从桐庐迁往开化。春节后不久,再迁江西泰和。这时浙江大学也辗转迁来泰和城西五里的上田村。马一浮先生应浙大校长竺可桢之聘,以大师名义,于正式课程外,设“特约讲座”,给浙大学生讲授国学。共讲了十一讲,其讲稿后辑成为《泰和会语》。期间,先生还为浙大作了校歌歌词。对毕业生作过一次演讲。8月,赣北战事日紧,浙大师生分批乘车西行,经衡阳迁往广西宜山。马一浮先生则南行,从广东走水路到广西柳州,再乘车北上到桂林,与旧友以及弟子丰子恺、吴敬生等相聚。到1025日,才离开桂林到宜山,继续在浙大讲学,讲了九讲,其讲稿后辑成为《宜山会语》。

结束在浙江大学的讲学后,马一浮先生在四川乐山创办了一所带研究性质的自由讲学机构——复性书院,开讲一年零八个月后终止。

浙大已故教授李絜非在《浙江大学西迁纪实》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文字记录:“粹然儒宗博学硕望的马一浮先生,自二十七年春,来浙大讲学,讲阐六艺要旨。义理名相。诲人反躬力行,拔本正源。马先生讲学时,本校教师亦莅听甚众,多执弟子礼,以质朴中正着闻。际兹颠沛动荡之中,得当代大师之启导,益有无形的升华。今马先生以公交车之征,入蜀开讲。而其《泰和会语》《宜山会语》所留遗于本校精神的影响,则永垂不朽。”

(谢臻整理)

参考资料:

1、张在军著,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06,第67

2、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人物与著作,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3、滕复,一代儒宗马一浮传,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出版信息:PHYSICALREVIEW1942

年档号:ZD-2017-SW14-83-1

王淦昌早期的一篇论文

1940年,在炮火中迁徙的浙江大学在贵州安顿了下来,王淦昌先生集中精力研究了与中微子探测相关的论文,并形成了自己的设想。王淦昌先生发表在《PHYSICALREVIEW》上的论文是他系列成果中最先刊发的一篇。几个月之后,美国科学家艾伦采用这一方法成功俘获了K电子,成为当年度国际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1930年,Pauli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和动量不守恒的问题提出了中微子的假说。那时,王淦昌先生正在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放射物理研究室,跟随女物理学家迈特纳(Meit-ner)做研究生,用自制的盖革计数器测定RaE的β谱,写出了《关于RaE的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学期刊》第74卷。1933年,费米提出β衰变理论,认为中子衰变为质子、电子(β射线)和中微子,从理论上肯定了中微子的存在,但是,由于中微子不带电,其静止质量接近于零。虽有不少物理学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却一直没有找到中微子的踪迹。

194410月,李约瑟参加中国科学社的第十二次年会之后,将王淦昌先生的《中子的放射性》带走并向英国科学界推荐,1945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此后,《关于初级宇宙线的本能》、《一种新的有机活化磷光体》、《中子的反质子》也在《Nature》杂志上相继发表。系列论文的刊发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受实验条件的限制,直到1952年,罗德巴克和艾伦才真正完成了在电子俘获实验中发现单能的反冲核,获得的结果与理论预言值完全符合。

(章燚整理)

参考资料:

1、王淦昌,《我早期的一项研究工作》,科学源流441

2、郭兆甄著,《王淦昌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1,第159170335

3、崔纪敏著,《科学巨匠王淦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第146

 

出版信息:科学记录,1944

年档号:ZD-2017-SW14-83-2

竺可桢校长的亲题

19443月,迁至重庆的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新当选的评议员们假两浮支路中央图书馆举行第二届第一次年会。此次会议决定“发刊西文院刊1种,名《科学记录》;中文院刊1种,名《学术汇刊》,专载纯粹科学及应用学方面具创作性之短篇论文。俾国内科学工作结果,能早期发表,供国内外学术界之参考。”

这是中国科学史上关于科学出版物的少量的记载之一。19437月,李约瑟在中国科学会年会发表演讲,针对战时科学家们对科学交流的需求时,强调说“不但科学必须在中国发展,而且一些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要带到国外去”。他为此提出了积极而详细的行动建议,包括面向国际科学界发行科学刊物。他说,“中国科学家也在竭力使西方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一种叫《中国科学记录》的新闻通讯,已经刊出了三期。……最近,我们很愉快地将几份科学记录和生理学会的纪要送到西方去。”

《科学记录》,这本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界唯一对国际交流的学术媒介,由实验物理学家吴有训先生担任主编,西南联大的毕业生高鼎三担任助理编辑。刊物专载在抗战时期我国学者在极其艰难条件下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及工程技术各科基础研究专著。高鼎三专为此留校,还兼任不支薪的物理系义务助教。该刊规定论文必须反映创造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文章限用英、德、法三种文字,行文要求精练扼要、结果肯定、结论明确。

《科学记录》征稿通知发出后,应征稿件极为踊跃,包括了上述各学科论文。作者都是各学科精英:数学方面的陈建功、苏步青、陈省身;气象方面的赵九章;地质方面的斯行健、张文佑;生物方面的贝时璋、谈家桢、伍献文、朱冼;化学方面的黄鸣龙、张青莲;物理方面的束星北、马仕俊、王淦昌、余瑞璜、张文裕等。这也是当时竺可桢校长会亲题请图书馆收藏此书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

1、唐润明主编,高阳副主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渝纪实,重庆出版社,2012.12,第495

2、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主编;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08月第1版,第74

3、李约瑟著,徐贤恭、刘建康译;战时中国之科学,上海中华书局,194711月初版并发行,第13

 

出版信息:美国数学年刊,1945

年档号:ZD-2017-SW14-83-3(影印件)

一位终身讲师

1945年,朱良璧先生在数学顶尖期刊美国《数学年刊》上发表了《关于傅里叶级数的一般部分和》一文并被刊发在首篇。在同一期美国《数学年刊》上发文的,还有爱因斯坦、陈省身和西格尔。

1884年美国《数学年刊》创刊,之后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共同主办,是数学科学领域最有分量的刊物之一。朱良璧先生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此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中国女数学家。

朱良璧先生是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先生的夫人,在浙大西迁时期,陈先生在湄潭成立了数学研究所,而随浙大一起西迁过去的朱先生报考了陈先生的研究所,成为了陈先生的研究生,渐渐地两个人产生感情,结为伉俪。虽然双方年龄相差20岁,但他们的感情很好。后来,朱良璧先生跟随陈建功先生从浙江大学到复旦大学再到杭州大学。

1952年之前,陈建功先生是浙江大学聘任升等委员会主任。朱良璧先生是浙大数学系多年的讲师,按资格可以晋升了,当时有人提议应该晋升为副教授。但陈建功先生坚决不同意。后来陈建功先生从复旦回杭大当了副校长,数学系再次为朱良璧先生申报教授,但仍然被陈建功先生挡下了。所以老同事们回忆起这个过程,说朱良璧先生“这一切是为陈先生牺牲的。因为当时的陈先生已经是杭州大学的副校长,为了避嫌,陈先生把朱先生‘雪藏’了。但我们从来没有在朱先生那里听到一句抱怨的话。”

(戴佳慧整理)

参考资料:

1On the General Partial Sums of aFourier Series.Annals of Mathemat-icsSecond SeriesVol.46No.4Oct。,1945),pp.511-532

2、A Generalization of the Relativistic Theory of Gravitation.Albert Einstein.Annals of MathematicsSecond SeriesVol.46No.4Oct。,1945),pp.578-584

3、“没脾气”的朱先生。王斯雷。浙江大学报20131018495期第四版

4、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文史集粹第5辑教育科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2月第1版,第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