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第二故乡 传递精神力量

时间:2018-10-11浏览:763

■本报记者 马宇丹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今年71日,贵州省湄潭县文庙里传出《大不自多》的歌声,悠远飘扬。而这些声音源自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今年的建党纪念日,宣讲团成员们通过微党课,在第二故乡传递跨越时光的经典力量。


牢记使命 回望来时路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浙大师生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怀着“教育救国、办学兴邦”的理想踏上了史无前例的漫漫西迁之路,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诗。

在今年的建党纪念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湄潭县文庙参观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了解浙江大学西迁的校史和在湄办学的艰辛历程。

西迁历程”“四迁湄潭”“艰难办学”“奔赴国难”“东方剑桥”……成员们一步步细致了解浙江大学西迁的来龙去脉和在湄潭办学七年的教育成就。

与实践团成员们一起重温浙大西迁校史的还有湄潭县人大副主任黄正义。“在宜山,浙大决定将‘求是’作为校训,并确定了校歌。‘树我邦国、天下来同’彰显出浙大人的广阔胸怀。”也正是在黄正义的倡议下,实践团成员们在展览馆唱起了校歌。

当天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实践团中的全体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拳,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许聪聪的带领下重温了入党誓词。“西迁路上,浙大人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在颠沛流离中负笈求知,在栉风沐雨中探寻真理。成百上千的长征文军,是121岁的浙江大学和风华正茂的浙大学子们永远铭记的精神符号,他们不畏艰苦、求实创新的形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缩影。”许聪聪说。

第二天,实践团成员继续前往湄潭县永兴镇参观浙大西迁办学旧址,寻觅当年在永兴留下的西迁印记。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浙大教授楼、李氏名宅、欧阳曙宅,从教师住地、浙大医务室、女生宿舍、学生文艺活动旧址到周边街道集市的旧址等一一走过,回顾当年浙大师生曾经历的艰难而光辉的岁月。


铭记信仰 翘首新征程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实践团成员们在用眼睛和双脚重温校史的同时,还前往基层党团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和调研,彰显浙大学子的时代担当,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动理论宣讲模式的创新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7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分成两队分别前往湄潭县七星社区和湄潭中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微党课理论宣讲。“为什么要学习《共产党宣言》?”在抛出这个问题后,2017级硕士生奚佳梦梳理了《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在湄潭县七星社区,八位实践团成员围绕“学习与纪念马克思”“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等主题开展了微党课宣讲和主题交流。

而在湄潭中学,2017级硕士生刘华章以“今儿聊聊马克思的那些事儿”为主题,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中学生讲解了马克思励志的一生。此外,“新时代青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偶像?”也被搬上微党课的讲台,2017级硕士生周明晶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故事吸引中学生的兴趣,希望引发在座中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72日,在参观完浙大小学后,8位研究生宣讲员围绕“学习与纪念马克思”“学习青年习近平”“青年人的信仰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时事政治以及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等,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呈现了8堂精彩的微党课。

宣讲员们既强调榜样引领,铭记信仰,又号召剖析当下,放眼未来。无论是2017级硕士生杨媛媛对青年习近平知青岁月的讲述,还是2017级硕士生黄茜对一代代浙大学子坚守初心、展现情怀的分享,亦或是2018级博士生程丙通过青年追求真理、投身革命、建设国家的实践,他们在宣讲中都强调了信仰具有指导行动的巨大力量。

另一方面,宣讲团成员们还关心时事,畅议未来。他们围绕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与基层党员们分享自己对国情、时政的见解。例如,2017级硕士生王卓卓结合中兴事件,反思与总结出理性爱国、埋头苦干与笃定前行的重要性。2017级硕士生赵玮分享了对于《厉害了,我的国》的观后感,谈到祖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行至此处 有感而发

2017级硕士生何宛怿: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此次赴贵州湄潭重走浙大西迁“文军”长征路,就是要重温先辈们“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秉承着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像灿若星辰的前辈们一样,将自己无悔的青春刻写在祖国大地上,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中国梦的精神传播给更多的青年学子。

2017级硕士生黄茜:在参观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的过程中,听着讲解员与黄正义老师的动情叙述,我为浙大师生西迁途中展现的精神所深深动容。浙大师生不畏艰难,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业和科研,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令我感动;湄潭人民的热情让当年在湄学习和工作过的浙大人眷恋终身,那种深厚情谊让我无比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