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里的体育故事

时间:2018-10-26浏览:704

早在求是书院成立之初,体操课就作为必修课,出现在内外院学生的课表中,有外籍教习专门负责教习。在1908年,浙江高等教育学堂聘日籍教习富长德藏教授体操课。此外,书院还制定了一整套体育锻炼规程。

在国立浙江大学时期,文理学院制定的早操规程对学生做早操的时间、出勤率、动作姿态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并且规定学生早操不及格不补足学分就不能毕业。在192871日起,体育学成为国立浙江大学本科十个学门之一。学校还在附近的刀茅巷购置30多亩土地建造运动场,学生体育课及课外体育运动十分活跃。1934年国立浙江大学第一届运动会举办,戴袋赛跑、叠罗汉和剪式跳高都是当时很有特色的运动项目。

浙大西迁途中,竺老校长提出了大学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四项条件:肯牺牲自己努力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和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明辨是非而不循利害的气概;健全的体格。他也曾说过,学子之所以宣求卫生,操练体魄者非徒为一己之幸福而已,亦所以预防将来为国家御敌,而尽国民惟一之天职。其将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关。

在竺老校长的亲自勘察下,浙大先后在赣江、遵义、湄潭、永兴几处校址修建天然游泳场,并规定游泳为浙大学生夏季必修的体育课。在学校办学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他毅然批准了舒鸿教授的请求,在湄山畔背山购地40余亩,兴建起贵州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

他重金延揽体育人才,时任学校体育主任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舒鸿教授克服种种困难,组建校篮球队并亲自担任主教练,即使在日军敌机骚扰下,校篮球队也训练不辍。

竺老校长还严格执行体育课程条例,学生体育课程不达标者不得毕业。当时,有一名土木系的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但因其体育科目不及格而不能按时结业。舒鸿教授提出,按照学校规定,该生还应再补修一年。该生百般求情,最终竺可桢校长想出一个折中办法,让该生再补修三个月。这名学生每天须到舒鸿教授的家里签到,再由舒鸿教授的助教领去上体育课,三个月后考试合格才算毕业。

(整理:稂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