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心的,就在这里   

时间:2018-10-26浏览:312

今年秋学期开始,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最明显的一个改变是,浙大紫金港校区的田径场上,携带手机夜跑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甚至被戏称为“下饺子”。这一改革引来校内外广泛关注,也激起不少疑问。针对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主任吴叶海老师。

 

记者:为什么要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

吴叶海:近五年来,浙大学生体质稳步提升,连续四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但与稳定的合格率相伴随的是优良率只有30%左右。反映心血管机能的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和力量素质的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以及男女生立定跳远测试成绩指标不够理想,而且新生入学后大约只有10%的学生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但是,不单单在浙大,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目前的体育制度还普遍处于“强迫或半强迫”阶段,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浙大目前体育制度的强制力还不够大,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此时,一种“全位”(课内外)、“全员”(全校师生)、“全程”(体育课贯穿四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相结合的“三全”体育教育教学新体系呼之欲出。

 

记者:此次改革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吴叶海:此次改革,浙大走在全国前列。学校对2018级学生实施周一至周五的“第十节”不排课,设置为文体活动时间,并通过新增专项辅导课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保证体育锻炼的质量。浙江大学本科体育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后更具体系化,由课内体育、课外体育二部分构成。课内体育包括专项教学课、专项辅导课、专项训练课,课外体育包括课外阳光体育锻炼与活动、校园体育品牌与文化、国际国内竞赛与交流。

具体来讲,一是课时课次改革,学生每学期必修体育学时由原来的36学时上升到54学时,由原来的每周一次体育课,增加至两次体育课(即专项辅导课1学时),专项辅导课主要内容为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各占50%);

二是体育竞赛改革,学生每学期须参加1/次及以上校园“三好杯”体育竞赛,浙江大学“三好杯”系列体育竞赛已发展至40余项,完全能满足除上保健课外学生的需求,并分布全年,实现月月周周有竞赛。

三是课外锻炼改革,一、二年级学生全面实施APP跑锻炼,每学期每位学生每周须2次通过浙大体艺APP跑锻炼,男生有效距离为16周×2次×3.5km112Km计为合格;女生有效距离为16周×2次×2.5km80Km计合格。想要拿满分的同学,每学期每位学生每周须至少3次通过浙大体艺APP跑锻炼,即男生大于等于168公里,女生大于等于120公里。

四是成绩评价改革,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除了课内的专项技术占40%外,身体素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分别占25%、10%、10%。此外,课外体育锻炼占到15%的比例。

  

记者:为什么还是选用跑步作为课外锻炼的规定运动?

吴叶海:从客观上讲,相比于其它大多数运动方式而言,跑步更有助于提高人体最重要的身体机能——心血管系统,从而更高效地增强体质。其它运动在场馆及设施上,也很难满足课程教育教学与广大师生体育锻炼需求。

 

记者:目前的评分标准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吴叶海:学校对于“浙大艺体”APP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比如,国际体育锻炼人口标准是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达到中等负荷强度。学校将APP跑步打卡有效的时间限制在12分钟至45分钟之内,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超负荷锻炼,另一方面也希望不爱运动的学生至少能以步行锻炼代替。再比如,学校从一开始规定每人每周至少跑步两次变成不做强制要求而改为建议,这也是考虑到可能出现极端天气或者学生身体不适应等特殊情况。

 

记者:围绕这一改革措施的开展,学校接下来会有什么计划?

吴叶海:诚然,“浙大体艺”APP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同学多提宝贵建议,体艺部将及时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以完善,但跑步的形式在这一阶段不会改变。同时,学校也会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课后锻炼的监管力度,诸如在不久之后设定专线、增加视频监控等。当然,学校也会进一步改善学生开展课后体育锻炼的条件,比如在田径场投入增加饮水机、储物柜等。

(学生记者 江孜琦)

 

问卷共回收704

年级分布:2018级本科生:68.71%2017级本科生:18.14%2016级本科生及以上:13.14%

性别比例:男生:47.71%女生:52.29%

数据来源:浙大校学生会浙言编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