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医生的材料学博士,用7年韶光致敬梦想

时间:2018-11-09浏览:619

■学生记者 储诗淇 本报记者 马宇丹

“既然没办法成为一名医生,拥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选择在可触及的医疗器械领域做一点贡献。”

7年前,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2014级博士生陈婷珽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竺老两问”的答案。

 

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

高中时,化学是最让她着迷的科目。进入大学后,医生成为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大一在医院做志愿者时,陈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挣扎,也目睹了医生的伟大;大二时,为了照顾遭遇车祸的家人,她长期折返于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当时我想了很久,化学是我的热爱,帮助患者是我的追求,医疗器械领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而陈婷珽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在遇到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教授计剑后,破土而出。确定目标之后,陈婷珽立刻搜索了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计剑老师的研究所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毫不犹豫地敲开了这位未来导师的房门,并邀请计剑做她SRTP项目的指导老师。

“项目期间,计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介绍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小白’的我们,计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我们大胆描述自己的科研梦想,还鼓励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而正是这次看似天马行空的畅所欲言,激发出陈婷珽心中的科研热情。

大三进入实验室后,陈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金桥。如果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计剑为陈婷珽指出了朝哪里走,那金桥则手把手教给她如何走得更稳更快。“金老师引导我不断规范自己的研究思路,他会带着我去思考,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作为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完成“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陈婷珽兴高采烈地去找两位老师要新的研究课题,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们要求她沿着同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诞生了——《新型可降解两性离子基聚合物涂层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的降解行为是怎样的,把它用在生物评价、动物实验和真正用在人体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不仅研究它的学术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现实可行性。”

 

披荆斩棘中高歌前行

怀着期待和好奇,陈婷珽步入了博士阶段。

入学之初,计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喜欢尝鲜的陈婷珽挑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形变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

“计老师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而是会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到正确的方向。”在导师的引导下,陈婷珽尝试着探寻形状记忆材料和个性化医疗器械的结合点。

“当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现,看到大概300篇的时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凝练出研究问题。”在这块还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没有实验室师兄师姐手把手带的陈婷珽只有一边搭建实验平台、熟悉实验器材,一边“刷”文献,了解最新研究进展。

在这个领域,陈婷珽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材料形变信息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实现材料形状的按需调控。不懈钻研之后,她利用光的时空可控性对材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了材料形变和形变过程的原位调控。

博士阶段的陈婷珽拒绝“闭门造车”,喜欢在与人交流中学习。2017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分别作时长15分钟的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获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会议最佳墙报奖。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两次应邀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交流静电纺丝和3D打印方面的技术和研究。

而博士三年级,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接待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不仅乐于跟后辈交流,还鼓励年轻人大胆表达不一样的观点,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同样开放包容的人。”

而在聊到陈婷珽的研究方向时,Jean-Marie Lehn告诉这个科研新人,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极致的状态,你不能再按照他们的思路做下去,而应该思考他们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能否在这个领域给出新的观点、发掘新问题。这句话让陈婷珽回味至今,也让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虽然做研究的节奏非常快,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时间去反思。”

 

丰硕成果背后的秘密

“智能形变材料的时空调控”是陈婷珽在博士阶段的主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首次获得了具有“私人订制”特点的三维形变材料,开创脉冲响应模式,实现了基于材料的二进制显示;还首次实现了材料形变速率的大范围连续按需调控,扩大了形变速率的调控范围。

“科研不可与外界隔离,否则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展品,而无法应用于实际。”陈婷珽认为,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她喜欢在交流中明确什么是真正被需求的,并想方设法给出解决办法。

常常跟着计老师和医生交流的她发现,目前大部分植入器械都由医生来操纵,并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种形状记忆材料一旦植入,我们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按需调控。于是她想,我们能否制作一种本身不携带形变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调节其形状的材料,也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解决了医疗器械领域标准化的器件制备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截至目前,陈婷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5.081。在涉足这一领域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认为,善于合作是一个法宝。虽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别,但每次的组会,陈婷珽都积极参加“一个人遇到问题常常会钻牛角尖,但旁观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学习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触不到的方法和技术。”

“基本上我不太有闲着无聊、单纯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博士阶段,陈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模块化,尽可能多地把零碎化的实验穿插在零碎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节省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这种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让她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时间,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学研究。

现在,已发表19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27.940的陈婷珽正在申请海外博后项目,希望能够为个性化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