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记忆成为创造未来的力量

时间:2018-11-16浏览:277

黄健

在建校120周年大庆之际,许高渝教授出版了他编著的《从求是书院到新浙大:记述和回忆》(西冷印社出版社20173月第1版)一书,用丰富的历史文献为浙大12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大礼。在《写在前面的话》中,他说早在浙大110周年校庆时,他和夫人陈晓月女士(也是浙大校友)就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借该校图书馆一楼大厅举办了“浙大在台校友著作展”,以此来表达对母校的怀念。而今,在浙大走过两个甲子之际,又编著此书,旨在“以本书来表达自己对母校多年来培养的感恩之情”,同时,也是更要“让记忆成为创造未来的力量。”他和夫人对母校的赤子之情,油然跃于书的字里行间。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单位、组织,以及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的变迁和成长,都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记录,同时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的财富,一种文化的累积和资本,而对历史变迁与成长进行认真的辑录和梳理,则也是要在丰富的历史见证面前,展现历史演进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征,并为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创造的智慧和力量。

在许教授编著的这本书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种鲜明的编著理念和思想。全书辑录的文章不仅比较全面,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浙大历史变迁与成长的脉络,并以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揭示出浙大办学历史的艰辛,而且也更是以开阔的多维视野,发掘与展示浙大历史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浙大办学理念的先进与发展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创造、创新的精神。

全书四个部分分别是:“大学之源”、“克难前行”、“四校分设”和“新的跨越”。许教授用精选的各个时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历史文献,展示出了浙大的历史面貌、成长轨迹和精神脉络,如在“大学之源”的开篇,他就以“近代报刊的报道”方式,摘录了浙大前身——求是书院开设前后的新闻报道文章,用新闻这种极讲究真实性的文献,把求是书院开设的盛况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体现出一种追寻历史发生源头的探索精神。在近代报刊的报道精选中,许教授分别查阅了当时颇具影响的《新闻报》、《申报》、《集成报》等报刊,摘录了当时报刊对求是书院开设的新闻报道,为求是书院作为浙大发展的源头,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像《新闻报》(1897424日)就这样报道:“求是开考:浙省创设书院,讲习西学。……兹将试题录左:将新法先辨心术说、王荆公论,出案之后,尚须至抚辕复试,试以西文、算学也。”这则新闻报道实际上表明,求是书院并不是一所传统的书院,而是一所新式的书院,其办学理念是“融贯中西”的,体现出与整个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相合拍的时代节奏。

在其后的选文中,许教授也是非常注重浙大与国家发展、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原点精神特质,如在“克难前行”中,他选编了《创建工学院时的第一批学生》一文,不仅真实地展现出当时招生的情景,而且也更是展示出先辈们办学的那种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特点。在其他的几个篇章里,也陆续选编了如《抗战前之浙大教育系》、《浙大机械工程学系之介绍》、《在遵义、湄潭时的浙大化学系》、《史地学系之回顾与前瞻》、《抗战胜利之后的之江大学》、《从接管老浙大到院系调整》、《忆杭州大学数学系》、《杭大新闻学科10年》、《农业经济系的重建与发展》、《病理教研室创建初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等文章,用真实的历史记录完整地展示出浙大在各个历史时期办学的境况,同时也告知人们:不论浙大历史上分分合合是怎样的一种变迁、演化,而蕴含其中始终不变的,则是自求是书院以来浙大所一贯秉承的“求是创新”的办学精神。唯有这种永不磨灭的精神,才是浙大之魂,是浙大历经沧桑而不断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之源。

探索历史发展之源头,展现历史发展之丰厚,当然不只单纯的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过去,缅怀过去,许教授编著这本以“记述和回忆”为主题的校庆纪念文集,其真正的意图是为了当下,同时也更是指向未来。用他的话来说,是要让全体浙大人在历史的记述和回忆当中,去推动学校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大、更全面的发展,特别是要在从中获得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浙大精神滋养中,将“溶化在几代浙大人血液之中的记忆,化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正能量的创造未来的力量”。

从整部本所选编的历史文献上来看,我想,许教授的这种编著理念、思想和目的是达到了。可以说,他是本着对历史认真负责任的态度,用历史文献来真实地展示浙大的变迁、成长与发展进程的,这为浙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材料与理据,也为浙大人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提供了最有力的精神支持与智慧启迪。

(本文作者为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