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基因勘探队”的“白菜升级战”

时间:2018-11-30浏览:257

曹家树教授领衔的“菜园基因勘探队”导学团队,由4名导师,31名研究生组成。团队瞄准蔬菜生殖发育的遗传基础研究前沿,开展分子机制与调控,以及种质创新与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蔬菜生殖发育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秘密。

“学位只是副产品”

走进农业生命环境大楼A525的房间,不大的办公室被长方形的桌子分成两个区域,靠窗的位置是曹家树办公区,而临近门口的一侧则配有白板、投影仪和数把椅子,这是团队每周固定召开学术例会的地方。

“这是我们从1995年招第一个研究生开始就坚持做的,不管人数的多少。”从“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到“论文格式规范”,从全英文的读书报告到实验进展汇报,学术例会的内容“满满当当”,曹家树认为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逻辑思维才能独立思考,这种能力对文理科的同学来说都是必要的。学位只是副产品,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关乎每个人的发展后劲。”

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曹家树还有一套自己的“练苗”原则,即对自己的研究生实行“半放养”式的教育。“即使我们有成熟的课题,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说服我。”曹家树教授认为,只有让学生经受问题才能具备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如果一直放在“无菌”环境中培养,进入“有菌”环境后就无法适应。他笑称“对自己的‘产品’实行终身保修”。

实验室2012届的博士蒋晶晶在毕业之后,于深圳创办了华星环球喜萃植物工厂,她说:“在创业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的难题,但就像当年科研遇到问题时,曹老师总是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我。”

以老带新,责任承包

在泛着荧光蓝的电脑屏幕前,2016级博士生刘维妙正忙于给花粉体内萌发实验的显微镜成像拍摄电子图片。由于是第一次进行这个实验,刘维妙的操作显得有些不熟练,同在一旁做实验的师姐见状马上过来询问,给予帮忙。

在实验室中,像这样的“老生带新手”是从未间断的传统。“我之前学的是园艺专业,自己寻找有关蔬菜的研究课题十分困难,师兄和师姐就会放下手头上的事情来给我提供建议。”刘维妙称师兄师姐为“实验室的最佳介绍人”。

今年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潘长田和2012级博士生熊兴鹏是公认的“实验室的两个灯塔”,每当师弟师妹们遇到问题,他们总是循循善诱,传授问题的解决思路而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我们走过的弯路,不能让师弟师妹们再走一遍。”

除了“以老带新”制度之外,实验室有序的运行离不开团队特有的“责任承包”制度,即各个实验仪器负责到人,每个实验仪器上都贴有写着成员姓名的小标签,仪器损坏之后,维修和上报都由该成员负责,正是这种信任和鼓励使得实验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井然有序地运行。

亦师亦友,交流常在

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是实验室下地授粉取材、选育白菜品种的时节,无论是在烈日下的西区试验田,还是无锡四十度高温的大棚,导师们总是与同学一道给材料播种、移栽、授粉。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使得团队成果颇丰,近3年在SCI期刊发表了27篇高水平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为蔬菜高产优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多项表彰。

在科研生活之余,老师们也如同挚友。“我们平时去食堂吃饭的时候,都会叫上黄鹂老师。一起去麦香的路上,我们会和她聊实验上、生活上碰到的问题和趣事。”2016级硕士生冯瑶瑶说。“刚入学的时候,我在选课上碰到了一些问题,没想到这么一件小事,曹老师听师兄提及之后马上帮我联系。”刘维妙至今还记得开学时曹老师的帮助。正是这种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得曹家树教授入选2017-2018年度“浙大农学院十大我最喜欢的老师”,余小林老师也荣获2017-2018年度“浙大农学院十大我最喜欢的老师”提名奖。(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