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农业打一辈子交道的浙大“棉花教授”

时间:2018-11-30浏览:837

1978年便进入浙江大学种子专业就读的祝水金没有想到,和农业的缘分一结就是40年。从本科到博士,从学生到老师,现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的祝水金说:“我和农业是要打一辈子交道了的。”

“专治”棉农的“头疼病”

祝水金也曾和普通学生一样站在择业的十字路口犹疑徘徊。刚就业不久的祝水金赶上了20世纪90年代“下岗潮”,在此影响下,“全民下海”观念兴起,“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论调甚嚣尘上。祝水金身边的许多同事纷纷加入“下海”队伍。大环境的浮躁也影响了祝水金,“那时候其实也不是没有迷茫和犹豫”他说。

但幸运的是,他的离职申请书被当时“慧眼识珠”的审批同志拦了下来。祝水金回忆:“他们说‘祝水金这个人不能批,他就适合搞农业’。”这件事仿佛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使他意识到或许在农业上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此后诸年,他便安安心心地将自己置身于“三农”领域,耕耘不辍。时至今日,祝水金可以坚定地对任何人说:“棉花研究最适合我!”

合适的人遇上对的专业,是件幸运的事儿。但祝水金的成功绝非仅仅凭借幸运。“干一行爱一行”是祝水金一贯的想法。鉴于农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他总是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帮助解决农业问题:植棉效益差,他就研究棉籽综合利用以提高其产值;棉花质量不高,他便精心培育出让纺织企业信服的上乘优质棉。

虫害向来是棉农们头疼的问题,不仅打药费用高,而且农药过量导致人中毒死亡事件不在少数。祝水金便和团队成员探讨并实施抗虫棉的分子育种计划。自培育的抗虫棉品种推广后,棉花可以不打农药或少打农药,棉农省去了打药的人工费和药费,棉区农民打药导致农药中毒死亡事件也不再发生。

彩棉产量低品质劣,他又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对其进行改良,通过科学地、针对性地改良,效率更高,更为精准。以这种方法最新育成的浙大5号和浙大9号彩棉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纤维品质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时常和农民打交道的祝水金,一年除在校教学时间外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呆在农田,真正做一个“脚踩大地的实践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祝水金及其主持的课题组近年育成棉花新品种21个,累计推广3449.59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3亿元,被棉农戏称为浙大“棉花教授”。

培养“上天入地”的农学生

作为农学院资深教师,多年的招生工作使他发现,浙江大学农学研究生进校时的英语分数比其他院校要高出不少。“这样的资源不能浪费掉”祝水金说,“让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英语专长学贯中西农学,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于是他创新地推行以全英文课程为支撑、以社会实践和平台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但是推行全英文课程不是件容易事。一来那时农学院的外籍教师并不多;二来此举大大加大了普通老师教学的难度,难免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三来英语教学效果如何是个未知数,英文授课加大学生学习压力的情况下说不定会降低教学质量。

但祝水金坚持了,“像杂交育种一样,交叉培养有它的好处”,敢于试验的他顶住了种种压力。事实证明,全英文授课的确有好处,“我们学院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的学生,其英文表达能力丝毫不比英美学生差”,祝水金说,“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时代农学生,这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

交叉培养学生的思路不只凸显在英文授课上,还体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除了日常教学,祝水金还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平台课程和社会实践。

由于农学课程内容多——开课达数百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不够紧密,所以“平台课程多是一些基础性、公共性的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些课打好宽基础,搞懂这些课之间的关系”,祝水金说。

另一方面,祝水金将社会实践列入课程体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农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他深刻认识到农学专业的学生深入基层的重要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怎么能学好农学”,于是他实地考察并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

在每年最为炎热的七八月份,他顶着高温跑遍每个基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指导和探望。研究生李诚回忆:“无论刮风下雨,祝老师总是最早到达实践基地。”学生高燕会说,每年春秋两季,祝老师下田指导他们棉花种子播种和采收棉花是其最为印象深刻的事。

为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学有所获,他给每位学生布置了两项任务:一是必须跟随一位实践基地老师进行相关科研或生产实践的研究,“该下乡就下乡,该下地就下地”,绝对不搞“空想农业主义”;二是必须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形成研究报告。“让他们晒黑了再回来”,这是祝水金独特的“实践成果检验标准”。

而在学生看不到的另一面,祝水金默默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基地建立的初期,学生需要自行解决吃饭问题。一则费用昂贵,二则花费在就餐和来往实践基地路上的时间大大增加,不利于实践的开展。“吃不好睡不好怎么搞研究”,于是祝水金二话不说就跟各个实践基地洽谈。在他的努力之下,慢慢地,实践基地有了食堂。

40年来,祝水金已培养了58名研究生,大多投身在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或已在学术界颇具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就曾是祝老师门下的博士生。祝水金说:“能够为钟爱的农业科学事业奋斗终生,我很自豪;能够为祖国农业未来培育新人,我很幸福。”(潜霁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