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用一百种办法让学生爱上语言学

时间:2019-03-01浏览:1148

■学生记者 高滟秋

想解锁语言学的打开方式?不妨听一听罗天华老师的课吧。他精通各地方言口音,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无缝切换。

上过罗老师课的学生这样说,别听他表面上谈的是天南地北,实际上分分钟带你入语言学的“坑”。

普通话很“塑料”,但方言很有料

罗天华老师来自江西,他的普通话很有辨识度,完美传承了前后鼻音不分和ln不分两大特色,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语言的热爱和感受语言魅力的不断尝试。

在面对学生时,罗天华丝毫不把绕口令当作难题:刘奶奶找牛奶奶买榴莲牛奶,牛奶奶给刘奶奶拿榴莲牛奶……恰恰是罗老师这样“勇敢”的举动,令他的课堂充满了笑声。有学生非常诚恳地评价说,罗老师的绕口令是我们的快乐源泉,听一次笑一次。

虽然罗天华老师在普通话上功力稍浅,但他可以自由切换各个地方的口音,他模仿学生的湖南口音、福建口音、广东口音,活脱脱一个方言大师的模样!

他的方言课堂就像一桌满汉全席,融合了江浙的甜糯、湘渝的火辣、秦晋的酸爽……在他的课上,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释放各自的“鲜味”。

有一次,为了弄清楚“你吃早饭了吗”这句话在各地方言中的说法,所有同学轮流用家乡话说了一遍。同学们纷纷表示大开眼界:“就像外星人聚在一起说话,我们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不过还挺有意思的。”

而罗天华老师则扮演掌勺人的角色——不过是有点挑剔的掌勺人,他偏爱发音比较有特点的方言,于是来自这些方言区的同学就成了他的重点关注对象,经常就被叫起来发言。

他记不清学生的名字,又不喜欢带名单。但因为熟悉各地方言,又对学生的家乡了如指掌,于是家乡地名便成了每位学生的代号:“台州,台州的同学来了没?”“鄞州的同学,起来回答一下。”有的同学不会说家乡方言,罗老师作痛心疾首状,少见地唠叨开来:“你父母不跟你说方言吗?哎呀这样不行的,太遗憾了。家长就应该跟小孩用方言交流,普通话等上了幼儿园老师自然会教。”

他提到在20189月举办的“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上中国社科院刘丹青研究员的一句话“让母语成为母亲的语言”,他深以为是:“如果连家长都不教小孩说方言,再过个几十年,方言差不多就该绝迹了,这也是挺悲哀的事情。”“之所以如此重视方言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方言是先人流传下来的活宝贝,保留了古汉语的某些特征,是现代学者研究古汉语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方言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人情风物,方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但方言保护任重道远,罗天华老师提到,“我想学生里面大概有一半还是会说方言的,但一个班只有四十多人,很难凑齐所有的主要方言,比如来自广州的同学他不会说粤语,我们就没法听到相对正宗的粤语示范,太可惜了。”

把方言融入课堂教学后,学生的抬头率明显提高了,“时不时听到自己的家乡话,感觉很亲切”。

但最让罗天华老师感到欣慰的是,这种方言式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方言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方言存古的痕迹,互通有无,“我们不可能有那种正儿八经的方言教育。但是我想尽量地把方言跟我们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比方说讲语音语法,就可以顺带探讨一下在方言里这是个什么情况。”

罗天华,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专著《疑问方式》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九届吕叔湘语言学奖。

虽然所学专业跟金融会计半点不沾边,但罗天华格外精于跟“钱”打交道。

讲到方言,他苦口婆心地劝:“方言一定要学啊。不会说方言,就等于少了一个交流工具,将来去菜场买菜都不好跟大妈砍价。”

讲到古文字,他结合文物的价值来介绍文字的发展过程。

“五祀卫鼎为什么珍贵?主要是因为上面的铭文,这些字是金文,又叫钟鼎文,它们记载了一起土地纠纷案的处理。”

“刀币就没那么值钱了,它上面的字是小篆,小篆是汉字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形体。”

“你们现在知道挖什么文物值钱了吧?你要挖出有甲骨文的就值钱了,你要挖出上面有打印的楷体字的肯定不值钱。”

很多时候,他上一秒的画风还是诲人不倦的语言学老师:“文物修复工作啊,很重要!你们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吧?你们想去修文物吗?修文物啊先把甲骨文学好,你们得去看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甲骨文编》,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等等这些书。”

下一秒就开始打广告:“现在很多甲骨文都还没破译,你们要是能识出一个字来,那可真的是一字千金哦。”“金文也好啊,你们以后谁要是做这个研究,这个领域你会做成第一,就比较赚。”

怪不得有同学感慨,上完他的语言学课,不知不觉金融的头脑都有了。

能挣钱,还要学会花钱,怎么花呢?罗天华老师眨巴眨巴眼,露出向往的神情:“去研究徽语吧,徽语核心区域全是美景,权当一次旅行:从杭州坐大巴到千岛湖,从千岛湖坐船到深渡,再从深渡坐车上黄山,从黄山下来再到婺源。你想啊,山美水美,心旷神怡,做研究也更加干劲十足!”这番历历如画的描述,还真让不少同学心动了,甚至有人把徽语研究写进了生涯规划书。

就是这样一位“不按常理出招”的老师,却非常受学生欢迎。

有学生认为,课程本身其实是比较枯燥艰涩的,但因为有罗老师,大家被牢牢吸引住了。也有人说,老师风趣幽默和学生没有距离感,还会扩展很多内容。

上课用的每一张PPT,上面的每一段引用、每一张图片、每一个举例,无不经过他精挑细选。在他的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各种好玩的东西,比如《施氏食狮史》《季姬击鸡记》、赵元任先生的原声献唱、郑张尚芳先生的上古汉语拟音以及历代名家书法等等。有一次,他提前一周谋划着带领全体学生去听外语学院“疑问代词”讲座,但最终因讲座场地限制而遗憾作罢。

他变着花样把课堂张罗得有声有色,也特别喜欢送平时分,比如认出一个金文,加0.1分;看过某篇学术论文的,加0.5分。在他那里,每一点兴趣都能得到热情的回应,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公平的奖赏。

他的作业也很好地继承了“寓教于乐”的风格:学习方言就让学生做家乡的方言小调查,学习语音就给一首诗词注国际音标,学到文字就用小篆体写自己的姓名一百遍……别班的学生听说他的作业,都忍不住竞相模仿,纷纷晒出自己的小篆体签名。

每次他都会把学生的作业仔细地装订起来,然后做个精美的封面存起来。“说不定你若干年以后还能到我这里来找一下,看看你原来写的字。”

显然,他独辟蹊径的教学方法广受学生们的喜爱。许多学生纷纷表示:“因为罗老师喜欢上了现代汉语课,喜欢上了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