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匠心:探访民间手艺的文化脉络

时间:2019-03-01浏览:516

■学生记者 杨佳吟

127日至22日,浙江大学丹阳青溪学园赴余杭各乡镇“寻访咫尺匠心”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走访了余杭区的手工艺人,探寻民间匠心,承续传统文化。

小组成员分别赴余杭区闲林街道、临平街道、星桥街道、黄湖镇青山村、虎山村等地走访了数位民间手工艺人,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和融·图书馆,了解余杭手工艺品的前世今生。

在闲林街道举办的欢乐年俗节上,浙大丹青学园寻匠心实践团首先拜访了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阮士荣先生,领略了内容丰富、色彩鲜亮、人物生动的灶台年画。

在新式厨具的兴起逐渐取代老底子土灶的今天,阮先生拾起这一逐渐式微的、表达昔日农民朴素愿望的民间艺术,以教师和长者的身份将其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采访完灶台年画传承人阮士荣先生后,浙大丹青学园寻匠心实践团来到“扎流星”摊位,采访了出生于流星世家、自幼和长辈学习流星制作、耍弄,龙灯制扎技艺的孙本和老人。

从孙先生的口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不同流星的特点和流星表演的基本技法,通过观看孙先生娴熟的表演,更增进了成员门对旧时人们娱乐生活的了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走访余杭区民间十佳手艺达人、杭州市剪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沈忠花时,浙大丹青学园寻匠心小分队参观了沈老师创立的剪纸博物馆与她的工作室,欣赏了其创作的《茶花宴》《余杭婚俗》《唐梅》《径山寺》等包含典型余杭元素的作品,了解了剪纸的工艺流程。实践团成员们为精妙绝伦的作品赞不绝口的同时,也为沈老师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所启发——精致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真正静下心去做好。

在黄湖镇,实践团先拜访了苏绣的传承人姚秀林,惊叹于她那美丽的刺绣世界。一针一线,来来回回,刺绣于她,绝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苏绣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姚秀林希望这种艺术能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展现它的迷人风采。

随后,实践团拜访了制作干花书签的民间匠人俞才勇、盛美英夫妇。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们欣赏了许多精致的干花工艺品,也有幸亲身体验了干花书签制作。

面对如今市场上销售干花书签的商家打价格战的现状,俞师傅认为创新是唯一出路。他在干花工艺品的形式、制作工艺和技术上创新,并希望有活力、懂技术的年轻人为这一传统工艺注入力量,力求将干花工艺品做成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金字招牌。

实践团选择的最后一位受访人,是一位赋闲在家的打铁手工艺传承人——俞福林先生。由于城市化的浪潮,他不得已放弃了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打铁铺,过上了退休的生活。当讲起打铁,他的双眼立马放出了光芒,细细地为成员们讲解每一个细节。

实践团成员们在赞叹手工艺的高质量时,也禁不住暗自叹息,这份手工艺可能真的就要失传了,大家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留下它最精华,哪怕是一份手稿陈列在博物馆里。

此次寻访,浙江大学丹青学园“寻访咫尺匠心”社会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不仅领略了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创新活力交融迸发出的迷人火花,更被民间手工艺者的咫尺匠心所感动。“凡尘名利皆等闲,俗世只缘此奇人。”这些民间匠人心有湖泊,气静如水,他们所代表的是泱泱中华的大国工匠,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探寻并继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年轻人理应肩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