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文化“当回归现实

时间:2019-03-29浏览:839

■学生记者 余慕茜 施敏辉 金凌

电影《垫底辣妹》里,沙耶加几乎靠着胡编乱造完成了一张零分英语测验卷,但是坪田老师竟然夸她很有创造力。沙耶加很开心,很快定下了考应庆大学的目标。电影一直在讲述鼓励夸奖的重要性,当代夸夸群的出现似乎与之完成了不同时空的交汇,“夸夸文化”迅速蔓延。那么对于这种文化,大学生和与学生亲密接触的辅导员们怎么看呢?

 

生活的调味剂,焦虑的治愈药

“我觉得有人在群里夸我,我会很开心呀。”当提到夸夸群时,两位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女生都很兴奋,作为群里的活跃份子,她们经常在其他人求夸的消息下面回复夸赞的内容,“在带给别人好心情的同时,我自己也会觉得快乐!”另一位女生补充说:“大概类似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2016级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生周茜子也有同样的感觉。某日凌晨,有群友在夸夸群发布失恋的消息。“要更爱自己才能有人爱你哦”,她在群里安慰群友说,“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无论如何都不能因为爱情去委屈自己。”和男友交往两年的周茜子在生活中一直是个乐观的女生,远在舟山校区的她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和杭州的同学们互动,“能在群聊中开导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更多的人表示在群里看别人夸才是常态,2018级会计学专业的一位男生说,“看着群里夸人的动态,即使你没有被夸也会感觉到高兴。”他边翻看夸夸群里的消息边补充道,“群里的很多人夸赞的角度和用语可以用别出心裁来形容,有趣的语言也给我带来快乐!”2016级财政学专业的陈俊茹也提到了这一点,“我觉得有些网友夸人的点是我完全想不到的,虽然只是发出来搞笑的内容,但可以看到同学们奇思妙想且很有创意的想法,这也提供给我一种从其他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竺可桢学院两位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表示,绩点的压力、部门事务的繁琐、面向未来未知的恐惧让大学生时常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一来大家都普遍有些焦虑,二来在这种焦虑的状况下都显得比较忙碌,很难有耐心倾听朋友的倾诉。因此,夸夸群一方面可以给大家提供无压力的倾诉环境,另一方面,夸奖所营造的氛围也具有感染人的共情能力,让平时愈发缺少的理解在跨文化的世界里得到被找回的可能。”

 

人造阳光未必缓解苦闷

“夸夸群毕竟是出于娱乐目的建立起来的,大家把生活中的琐事分享到群里,无论求夸者还是夸的人都只不过当作娱乐罢了,很难有真情实感。”2017级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何顺这样说,“我在群里分享过自己的焦虑,得到的类似于‘反抗精神’、‘众人皆醉唯你独醒’的夸赞丝毫没有缓解我的焦虑,相反,我更焦虑了。”作为夸夸群活跃用户的2017级农业工程专业的陶子文有类似的看法,“即使真的把伤心事分享到群里,但是大家都互不了解,很难得到真正的安慰,更多的是善意的敷衍。”

两位辅导员也有自己的理解。“夸夸群的夸赞具有碎片化、表层化、随性化的特点。”竺可桢学院王辅导员说,“这些特点注定了夸夸群的安慰总是浮于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的,它们不能对人心灵进行系统的宽慰和按摩,人们获得的只是暂时的欢心和安慰。”他们甚至认为,求夸者也是不走心的,“大家在通过朋友圈或微博分享生活时,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斟词酌句修改文案,而夸夸群的门槛则低得多,一句简单粗暴的‘求夸’即可。求夸者也不会真正将其当作缓解焦虑的主要途径。一切不过停留在娱乐化的表面罢了。”

调查团随机在浙江大学某个“夸夸群”中统计了从311日至317日一周时间内的群聊内容,其中群友求夸29次,每条求夸信息下平均有3条回复,其中有4条是失落求安慰型内容,其余大部分都是搞笑内容。不难发现,夸夸群其实并没有网络上所说的那么火爆。时间一长,夸夸群的热度慢慢消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夸夸群中发表言论的活跃用户局限于某几个人,如调查显示,大部分

群成员参与讨论的程度非常低。其中的原因除了“不能真正缓解焦虑”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存在大量虚伪的、颠倒是非的夸赞。“我觉得很多求夸的内容根本就不值得夸赞。”2017级自动化(电气)专业的一位女生十分激动,仿佛终于找到了发泄出口。“类似于厌学、坐在第一排睡觉这类怎么可以夸赞呢?这不是颠倒是非吗?”她说,“我认为夸赞不应该是没有原则的,没有原则的夸赞只会使夸赞变得廉价和无意义。我记得豆瓣的‘相互表扬’小组的原则是表扬认真生活的人,开导正在痛苦边缘徘徊的人,那样的夸赞才是有灵魂的。”竺可桢学院的卢辅导员也有类似的看法,“没有原则意味着可能触碰到底线。如果群里出现了‘我考试作弊被抓了,求夸。’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要出现一个‘对不起,这次我真的不想夸你’这样的正能量声音。”

 

回归现实,压力仍需自己排解

丹青学园的一位辅导员透过夸夸群看到了大学生的心灵困境,“大家太需要一个匿名释放情绪的平台了。在夸夸群里,大家互不相熟,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夸赞分享。”但是他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大学生还是不够成熟,沉溺于此容易养成只能接受好话的习惯,适时听取夸赞补充糖分可以,但是若把糖作为主食就得不偿失了。”“走出心灵困境只靠夸夸群是绝对不够的。”王辅导员建议大家回归现实,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态度出发来缓解内心的苦闷。“我还是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坐在咖啡馆夜聊、吐槽的感觉。在快节奏的时代尽力寻求深度的交心,或许才是解决求夸问题的最好方式。”